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前景

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前景

我们知道日美之间曾经在1985到1995年期间发生过摩擦,我们会发现日本和美国的GDP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从1985到1995都经历了迅速的趋同,甚至日本人均GDP在1995年是美国的1.5倍,但是后来被美国迅速的拉开距离。日美较量中日本人输在哪?我们知道日美摩擦和竞争的背景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在这段时间的滞胀过程中,日本经济的基本面比较好,美国是比较差的。我们发现欧洲走出滞胀是从治理通货膨胀来入手的,结果通胀率控制在2.7以下,失业率却飙升到两位数,而且出现了长期的低速增长。美国的滞胀是从经济停滞入手的,80年代叫里根经济学或者叫供给学派,供给管理组合。这一套治理是从供给端进行结构调整,付出的代价就是财政赤字飙升,提高利率,导致了1980-1985年连续五年的美元升值,最后在1985年在双赤字压力下,美国供给端改革无法进行,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花园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度飙升,使日本陷入如何应对泡沫经济和如何化解产业二元结构的困境。最后结果是日本陷入了20年停滞,美国迎来了IT革命和新经济繁荣。如何看日本20年停滞?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美国学者,日本学者还是中国的学者,普遍都认为日本输是输在泡沫经济应对不当。

但是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样应对泡沫经济不当,也就是美国应对2001年IT泡沫和08年金融房地产泡沫不当,造成了一场几十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但是美国人会输吗?不会,为什么,当前美国短期复苏手段是扩大出口和量化宽松政策,长期手段就是回归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美国的结构调整估计至少需要十年,会涉及到同样的问题,谁来为美国中长期结构调整买单。这里面会涉及到当前讲的全球失衡,也就是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表述的观点,这场危机根源在于失衡。责任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应当承担一半责任,中国人要为全球失衡买单。下一步还能做什么,现在无论是量化宽松还是扩大出口,只会对外转嫁危机,不能解决问题,如何走出当前全球宏观经济的困境,无论是理论还是政策。我想现在很难说。还有我们讲的全球失衡,我们假设如果中国人为全球失衡买单,中国的顺差大幅度减少,它的结果也是中国竞争对手顺差大幅度增加,全球失衡依旧。我们现在能不能像80年代那样采取里根经济学和供给学派观点?我说不能,原因很简单,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难承担牺牲公平追求效率的政治代价。

这样一来我们会发现,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无论是政策还是理论,都面临着挑战,另外一个方面有一些美国学者提出来,中美发展模式的调整,也就是中国扩大进口,美国扩大出口。这样能不能走出全球的宏观困境呢?我个人讲也是很难。难就难在美国的问题并不是要扩大出口,而是美国应当调整它的低储蓄、高碳生产和生活方式,应该调整它过渡依赖金融的产业结构,应该调整全球化也就是美国化的价值倾向。我们说美国会发生这种调整吗,不会,很可能结果是美国人生病中国人吃药。那么根据这种理论,中国应该进行什么样的调整呢?也就是中国要进行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要为这个承担责任,也就是剩下的议题,包括人民币汇率升值、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重组等等。这些是当前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目前争论很大的问题。我的问题就是如果中国进行调整,结果会是什么?

中国目前 确实面临着一个调整的压力。另外一方面也就是从国际上来讲,对中国还有一个置疑,就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三万亿美金,人民币为什么不升值?中国为什么不扩大进口?为什么不调整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人民币升值还是扩大进口,实际上都很难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怎么办?我个人觉得中国确实到了一个要调整我们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时代。另外一个方面,中国自身调整涉及到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外经贸发展模式如何处理好领孩子和养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招商引资和培育内生性增长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调整主要有几个大方向:一个是如何解决中国走向大国经济的重要问题——就是定价权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大国应当是价格决定者,而不是价格追随者,应该是规则参与者和决定者,而不是规则接受者,应当是国际重大问题逆周期调节者,而不是接受者,我们发现中国在这个方面还是有相当大差距,以铁矿石进口为例,我们会发现虽然我们铁矿石是对外依存程度最高国家,但是铁矿石定价机制由长期合同价格变成了季度定价,月度定价,最后到现货定价,我们完全成为一个风险裸露者,这方面我们的经验教训是很多。

第二个是如何提升我们的金融实力和金融的定位。我们发现三大生产网络中,东亚在全球金融体系中间是最弱的,而在整个全球化分工中,我们的金融实力或者配制效率是最弱的,从这个角度讲,对于中国如何迈过金融开放、金融市场化和金融深化的门槛,对中国走向大国经济也是一个严峻挑战。

第三是中国要想成为大国经济,就必须从模仿走向创新。我们发现全球的创新和研发产业链高度集中在大三角地区,也就是美日欧,而目前中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弱,我们的创新环境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撑很弱,招商引资带来的直接技术效果很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中国从模仿走向创新,代工走向自主生产,低价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转变,对我们来讲是非常不容乐观的一个挑战。

第四是中国走向大国经济过程中,如何真正像一个世界大国那样承担世界责任,我觉得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无论是全球公共产品提供,还是参与国际贸易、金融和货币体制改革。

第五是中国走向大国经济,一定是一个独立自主大国经济,大家知道前段时间阿联酋一个核电定单200亿美金设备和200亿美金的维护,全球招标,最后韩国电力公司胜出。我始终反思为什么韩国电力公司在核电设备远远胜于中国?核电工业论基础和条件,我们都要好得多,我们有核弹,有核潜艇,但我们实际上没有取胜,为什么?因为我们缺少一种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精神。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走向大国经济,一定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的战略,那在“十二五”时期,我们中国将会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和城镇化战略,扩大内需战略和城镇化战略是以中国市场区为基础的一个内向趋向的战略,如何解决扩大内需战略、城镇化战略和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对接,对我们下一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未来30年中国在人才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产业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进程中能不能逐步建立起一个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关键就取决于人才。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