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安德鲁·卡内基创办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
1919年,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创办胡佛研究所。
1921年,成立外交关系委员会。
1927年,成立布鲁金斯学会。
1943年,成立美国企业研究所。
1948年,成立兰德公司。
是的,智库产生于需要。什么时候需要智库?就是国内外出现危机的时候。危机,是智库产生的时机。
不管智库产生的具体条件是什么,与它们密切相关甚至性命攸关的,从根本上说,是国家利益。
(五)
智慧是智库的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缺少智慧的民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虽然没有“智库”或“思想库”的说法,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智库机构,但是我们从谋略文化中,从幕僚机构中,隐隐约约,总能看到智库的雏形、智库的萌芽、智库的影子。
他们有很多称呼:幕僚、门客、谋士、军师、师爷等。
他们有很多代表:杨修、诸葛亮、刘伯温、范文程等。
他们往往以个人名义协助英君明主,开江拓土,建功立业。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就是谋士。三个“臭皮匠”就是智库。
事实上,封建社会中后期,中国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国家智库的机构。比如,唐朝翰林院。比如,明清幕府组织。
(六)
智库,或者思想库,早已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团队所认识。前不久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思想库”。
这是一个重大任务,也是一个重要目标,还是一次难得机遇。
此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发挥思想库作用。”
再此前,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思想库”。
国家智库,是一个国家的智商,早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织部分。
同时,拥有一批一流智库,也已成为国家“软实力”强大的象征。
我们已经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掀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崭新的一页,踏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复兴之路。
文化强国需要一流智库。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也必将促进一批一流智库的崛起。
事实上,中国智库在世界舞台上已小有亮相。它一亮相,便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2009年7月,首次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举行。
现代智库诞生百年,首次峰会开在中国,意义非凡。
顶级智库、跨国公司、政府政要、诺奖得主,齐刷刷的阵容,响当当的亮相。
特别是,中国一批智库走上前台,走上世界舞台,与世界顶级智库“华山论剑”,指点江山,激扬世界。
这次亮相,让中国智库走向世界,也让智库走向社会,走向公众,走向民间。
接受检验,迎接挑战,在所难免!
(七)
在比较中,看到实力。在比较中,看到差距。在比较中,看到希望。
承认差距是缩小差距的前提。
与世界一流智库相比,我们究竟差在哪儿?
——创新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对于智库来讲,创新力就是生产力,就是生命力,就是全世界都能听得见的最强劲的脉动。
创新力既表现为思想和观念的创新,也表现为战略和对策的创新,还表现为不断推动创新能力建设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智库有了创新力才会有思想力,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智慧、新的战略,才会影响一国之发展、人类之进步、世界之格局。
创新力不够,是我们与世界一流智库最明显的差距。提升创新力,是我们建设一流智库的重要途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