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准确把握银行业改革重点(3)

尚福林:准确把握银行业改革重点(3)

准确把握改革重点

银行业的历史性变化得益于改革推动,今后的转型发展更需要改革推动。

现在,中国的银行业整体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尤其是五大银行已经走进了国际大型银行之列,但规模大不等于竞争力强,利润高不等于机制好,网点多不等于服务优,一些银行在许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回潮和改革不够深入的问题。

通过改革,银行业曾经改变了单纯的“存款考核”,强化综合效益管理,但近年来又开始追求单纯的规模扩张;曾经精简了机构,缩短管理链条,但近年来又开始增机构、抢地盘。

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如果说八年前的改革是体制改革,那么下一阶段的改革重点就是机制改革。

一是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没有约束的扩张不是有效扩张,没有约束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强化资本约束,实现资本占补的动态平衡。

为弥补前几年信贷扩张所带来的资本缺口,银行业于2010年进行了一轮以“A+H”配股为主要形式的资本补充。很显然,这种资产扩张而倒逼资本补充的现象不可持续。银行业自身要提升资本管理的前瞻性,在经营中综合考虑风险、收益、资本的平衡关系,强化资本对资产的刚性约束,坚决走出“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粗放循环。

二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近年来,商业银行引入了激励机制,但也出现了激励不适当、不科学的问题,形成业务发展年年加速、绩效指标层层加码、各级员工人人加压的现象,一定程度地影响了银行的科学发展。

对此,各银行应尽快建立起风险与效益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绩效考评体系,提高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风险指标在绩效考评中的权重;准确测算各类业务的风险成本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防止利润虚增和风险隐匿。分支机构不得自定考评机制,不得在绩效考评体系之外设定单项业务考核,不得设立单纯的市场排名、市场份额考核指标以及业务规模的时点数考核指标。

三是建立高效的运营机制。再造运营机制要以客户为中心,全面整合业务和管理流程,实行机构扁平化管理、业务垂直化管理、风险集中化管理。要探索在重点业务领域实行战略事业部制,提高管理效率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要从加强风险管控和提高运营效率出发,完善前中后台的平行运营机制和总分支行的垂直运管机制。

准确把握风险防线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风险管控和抵御能力明显提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不良贷款率、案件风险率大幅下降。

但应该看到,这些良好指标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隐忧,需要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准确把握风险防线,着力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一是要以明晰风险管理责任为重点,充分发挥银行自身在构筑风险防线中的主体作用。银行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内因和主体,董事长是风险防范的第一责任人,行长是风险控制的第一责任人,监事长是风险监督的第一责任人。

董事会要确定与银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培育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风险文化;高管层要按照国际先进银行的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监事会要把风险管理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不断提升监督效率。

银行内部的各部门要围绕风险管理各司其职,前台部门要在业务拓展中切实考虑风险因素,中后台部门要提升风险管控水平,定期开展合规及风险状况的检查。

二是要以完善风险识别机制为重点,促进风险早发现、早暴露。银行业要切实改进风险识别模式,从事后风险损失报告转向事前风险信号发掘;加强风险数据积累,科学设定风险预警指标,完善风险计量模型,提升风险识别的准确度;密切关注各类风险的趋势性、方向性变化,深入研究单体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的触发条件和演变路径,提升风险识别的前瞻性,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暴露、早报告。

三是要以加强风险缓释措施为重点,提高风险抵御和损失吸收能力。银行业要定期对信用风险,特别是集中度较高的贷款领域,开展动态压力测试。密切关注各类贷款的现金流覆盖情况,及时对押品进行价值重估。对于因市场变化而导致押品价值下降、无法覆盖贷款本息的,要及时补充合法足值的抵押担保。落实各项监管指标要求,确保风险指标不触发底线,确保具有足够的损失吸收能力。抓住当前赢利增长较快的有利时机,多提风险准备,“以丰补歉”。真正做到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充分核销,及时处置当期风险损失。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