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威胁论?
印度在汽车业上不断“散财”的同时,也在疯狂吸金。
2012年1月,就在全球汽车厂商为中国车市做出“将进入长期缓行状态”定论的同时,印度的新德里车展却吸引了全球汽车巨头齐聚一堂。
车展期间,大众汽车宣布,将2013年之前向印度追加投资200亿卢比(约合3.78亿美元),用以扩大产能、发布新车并加强研发。印度当地媒体兴奋地报道称,大众汽车正在试图提升其在印度的本土化生产率。2011年,大众汽车在印度产能已提升到13万辆,在印度所产车型零部件本土化比例也从上年的60%提升至73%。
丰田也宣布,从2013年开始,将把印度产的丰田车型出口到南非。
低端小车和豪车两个极端市场更是吸金热点。奔驰2011年上半年在印度销量激增58%,奥迪的增幅则达到了一倍。受此刺激,奥迪和宝马都宣布大幅提升产能,并在10年内将印度市场培养成其全球十大市场之一。而宝马在印度的分公司则做出决定,在其印度南部的钦奈工厂开始组装宝马发动机,
通用雪佛兰、雷诺-日产联盟、日本铃木在内的多家车企则都针对印度仍然旺盛的A级需求和正在发展的中级车市场推出了全新车型。
消费是支撑投资的基础,从2004年到2010年,印度的汽车年销量从134.5万辆提升到2010年的302.2万辆。张君毅指出,近些年来,印度的中级车消费也开始上升,这也是吸引大众、丰田等主流车企前往投资的原因之一。
同为金砖四国,同为汽车新兴市场,印度的高调不得不让中国汽车界产生了“在中国车市停止飙升后,跨国车企的重点投资将转向印度”的担忧。而印度国内和西方的舆论也开始宣传“中国价格优势在削弱”的论调。
“在汽车业发展路线上,中印确有相似的地方,在自主品牌上,都是从低端做起,同时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来发展高端品牌。但目前中国已经在逐渐摆脱单纯代工制造的模式,而印度显然仍停留在这个阶段。”
张君毅指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必定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从产业升级的长期战略来看,不可能总靠单纯的低成本获取市场。”但这种转型显然使处于金融危机“覆巢”下的欧美企业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盈利会给他们以信心”。
而就印度的威胁指数而言,来自罗兰贝格的调查显示,“印度是一个潜在的可开发市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就发展程度来说,还远没有达到对中国汽车业造成威胁的水平”。
“印度在制造业上落后于中国的最大一点就是政府并没有有意识的去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点尤其反应在交通上。中国拥有全球最长的公路系统,而印度除了像孟买这样的几个大城市外,其他城市的交通环境非常差。在不具备行驶条件的前提下,怎么可能带动大规模的汽车消费?”
因此,“除非印度的本土市场能够发展的很好,否则,投资和产能的转移不会对中国有实质性影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