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面对“中国威胁论”?

中国如何面对“中国威胁论”?

提要:近年来“中国责任论”兴起,未来大有压倒“中国威胁论”而成为中国面对的主要国际舆论的势头。因此中国需要慎言慎行,不主动承担责任,更不要去抢美国人的责任。争取与美国达成更多妥协,优先承担地区责任。

2010年8月15日,根据日本政府的二季度经济报告,中国的GDP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仅隔一天,8月16日,美国国防部发表《与中国相关的安全发展年度报告》,从美国的角度对中国军事现代化迅速进展表示了担忧,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中国的力量提升。西方的普遍逻辑是:力量意味着责任,中国力量的发展意味着中国责任的突出。

在中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存在着四种基本的论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机遇论和中国崩溃论。其中,机遇论和崩溃论始终是比较边缘化的,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次之。

但是,伴随着中国自身国力及其在国际体系中结构性位置的不断提升,关于中国责任的话题在国内外持续升温。

国际上的表现是,近年来“中国责任论”逐渐兴起,未来大有压倒“中国威胁论”而成为中国面对的主要国际舆论的势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随着在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中中国的地位相对突出,随着G2(两国集团)和Chimerica(中美国)等说法在西方媒体出现,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国责任论很可能成为主导性的国际舆论环境,国际责任问题日益成为未来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议题。

本文首先梳理分析国际上“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的演变,接着分析责任大国建构的得失,最后就中国在未来的外交战略中如何谋划和定位中国的国际责任战略提出一个方向性框架。

“中国威胁论”的演变

“中国威胁论”在冷战结束后的很长时间内一直主导着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对华思维,并深刻影响着美国的对华战略。

从历史上看,中国威胁论的版本很多。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威廉二世的“黄祸论”。其次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也曾炒作过"中国威胁论",即所谓中国革命的胜利有可能在东南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对美国形成"红色威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蔓延"的口号,美国在联合国宣传"中国对邻国的威胁",麦克阿瑟公开辱骂新中国是"共产主义黄祸"。再次是在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候,苏联也兜售过"中国威胁论"。

新时期的"中国威胁论"出现在冷战后,其背景是苏联威胁消失以后,中国经济、军事逐渐强大,"中国威胁论"开始在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泛滥起来。第一次泛滥是在1992-1993年间,鼓吹者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乃至文明角度展开了对"中国威胁论"的具体论证。美国费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芒罗首先发难,发表了《正在觉醒的巨龙: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一时间"中国威胁论"风靡太平洋东岸,芒罗因而也声名显赫。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那篇高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也在这个大背景下问世。前者渲染中美军事冲突不可避免,后者断言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结合将是西方文明的天敌,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美国学者哈克特更是危言耸听,"在苏联解体后,一个新的邪恶帝国正在出现,它的名字叫中国"。此后,每隔一段时期,"中国威胁论"都会出现。第二波发端于1995-1996年,主要与李登辉访问美国后两岸关系紧张,中美围绕台湾问题发生军事对峙有关。第三次发生在1998-1999年,其背景是在亚洲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逆势崛起,经济影响力迅速扩大。进入21世纪后,“中国威胁论”已经是第四波了,其特点是威胁论的内容日益扩大,往往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中国计算机黑客威胁论、食品安全威胁论、环境威胁论等等。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