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责任战略框架
无论是从当前外部“中国责任论”的压力看,还是从中国自身构建责任大国形象的需要与挑战看,都迫切需要中国领导人和学者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的全球责任定位问题。根据以上国际国内压力与挑战两方面的分析,中国的国际责任定位可能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与美国积极沟通和磋商,争取双方达成更多相互谅解与必要的妥协。中国责任论的外部压力主要来自美国,中国崛起所面临的主要结构性矛盾也在于中美之间的安全困境。而缓解安全困境的唯一途径在于多沟通多协商,通过种种场合的互动,逐步在相关问题领域达成共识或谅解,甚至建立战略互信。美国希望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本身也在积极构建责任大国的形象。在这一原则性框架上双方是一致的。问题在于双方的对责任大国定义上存在着差别。这就需要中国利用一致性原则框架的一致性,在具体问题上与美国展开积极对话、沟通、磋商和必要的相互妥协。这一方面中美双方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不够,仍需继续努力。
第二,体系大国优先于责任大国。责任能力往往以体系大国为基础,只有自身实力强大才能更好的成为责任大国。在此要注意两个事实。一是中国本身还很落后。所谓的中国GDP冲入世界第四,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很大程度上只是个数字游戏,而不能真正反映中国与其它强国的实力对比。以外汇贮备为例,西方国家普遍实施“藏汇于民、藏汇于物”,而中国实施强制性结汇的金融制度,企业在海外赚的大部分外汇得卖给中国银行,国家定期公布外汇储备金额。所以,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在官方,民间很少。2006年,日本和美国的民间外汇分别是3万多亿美元和9万多亿美元,这些政府是不予过问的。同期中国的民间外汇贮备只有1600亿美元。到2006年底,我国官方外汇储备为10663亿美元,而截至2006年9月,日本的官方外汇储备为8486亿美元,表面上看中国多于日本。但是,算上民间贮备,美国和日本实际的外汇贮备要比中国多得多。第二个事实是,美国的“中国责任论”反映了美国的利益需求。美国的利益在于通过转移责任降低其霸权成本,从而更长久的维持其霸权周期。从目前看,中国作为一个体系大国来说还非常虚弱。中国的主要责任在于发展,强壮自身实力的国内责任大于分担体系运行成本的国际责任。如果陶醉于美国送给中国的“责任大国”的荣誉光环,过早过多的承担中国目前实力所不济的责任,势必影响发展,从而最终影响中国的责任追求。
第三,地区责任大于地区外的全球责任。经营好周边是中国的安全之基。这可能是指导中国国际战略的一项长期原则。首先,中国还面临着国家统一的难题。而台湾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主要看中国与周边国家能否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必要的地区责任有利于中国改善中国的周边关系。其次,从中国的实力看,中国只能算作一个地区大国。再次,从中国的地缘环境看,中国很难成为海上强国,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只能谋求地区大国地位,承担地区性责任。最后,从地区现状看,中国周边还潜藏着很多矛盾与冲突。台湾问题、朝核问题、南中国海问题、南亚次大陆的紧张对峙等等,这些地区潜在冲突都与中国有直接关系到中国的主权及安全利益,考验着中国责任大国的智慧和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构建责任大国形象的根基。
第四,慎言慎行,不主动承担责任,更不要去抢美国人的责任。历史经验表明,不承担责任受到指责的危险要远远小于主动承担过多责任的风险。一战前的德国因主动和过多的承担责任被视为野心勃勃而遭到欧陆国家的围堵。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腾飞而急于承担责任而被美国视为一个可尊敬的敌人来制定其行动纲领。美国是一个需要敌人的国家,由于其霸权地位而对其它国家实力的增长非常敏感。当他意识到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可能赶超美国时,他就会尽可能夸大该国的能力与潜力,使其成为假象敌而凝聚美国的力量。所以,中国必须时刻意识到美国的这种霸权心理,避免因主动承担责任而招致美国对中国的敌人意象。
第五,多谈维护体系责任,少谈塑造体系的责任。维护国际体系表示中国要进一步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这是美国欢迎的。塑造国际体系,表示中国要改变国际秩序,这势必继续刺激美国对中国的疑虑。少谈不等于战略上放弃中国的理想追求。从实际效果看,融入与塑造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充分的融入过程塑造就在不知不觉的发生;另一方面,只有先充分融入成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后,才能以和平的方式塑造国际社会。在融入过程中,结合中国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政治改革。在普适性价值观上与美国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具体道路选择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模式,避免造成内部动荡和混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