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荒初成
在历史上,北京城自有水源每年水量仅数千万立方米,对于古代不足百万的京城人口来说,勉强够用。1949年之后,随着人口的膨胀,缺水与新都建立如影随形
放眼全球,大城市都依托大型河流而发展。如巴黎有塞纳河,伦敦有泰晤士河,首尔有汉江。中国历史上的其他五大古都,也有自己的大型河流,如西安有渭河;南京有长江;杭州有钱塘江;洛阳、开封也分别有洛水和黄河。
1949年,新中国将北京确定为首都。当时的北京区域,只有长河、莲花河、清河、坝河等小型河流,全年地表水总量仅为5000万立方米左右。1975年左右,随着北京地下水的开采,北京的地表径流基本断流。
当初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要在几十年之后向它的居民每年供水近40亿立方米。
事实上,北京虽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但直至最近1000年内的公元1153年,才第一次有了像样的发展。是年,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建立金朝,号为中都。水利学者和历史地理学者研究发现,相比西安、南京等古都,历史上北京城市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水源短缺。
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指出,北京其实也是逐水而建的城市。金中都建于今日北京南城莲花池以东,依傍永定河支流莲花河。1260年,元朝在北京建大都,是依托北部的高梁河。明清两朝,均建于高梁河区域。
莲花河是永定河支流,由于永定河改道北京西郊,至元朝时水流已较弱。高梁河是潮白河支流,后经人工开挖,北京西北海淀台地上的玉泉诸水也汇入该流。因此,在历史上,高梁河是北京城最重要的自有水源,但其每年水量仅有数千万立方米。虽然细小,对于古代不足百万的京城人口来说,勉强够用。
千年历史过眼烟云,河流湖泊亘古不变。1949年后的都城,就在这样一个缺水地带铺展开来。对于新中国来说,流淌了数千年的这点北京地表水,只够维持城市景观和少量饮用水。
历史学者研究发现,清朝末年,北京仅有人口72.8万人左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北京人口发展至156万人左右。建都之后,短短数年之内,北京人口便骤然增至数百万。至1958年,北京人口已达660万人。缺水与新都建立如影随形。
随着新中国首都建设展开,至上世纪70年代,北京人口更达八九百万之众,比清末人口增了10多倍。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北京多次发生大旱,其中1972年大旱后开始大采地下水作饮用水源。
1975年前后,北京原先的地表径流基本断流,众多湖泊日渐干涸。为北京增水迫在眉睫。
京城东西“二龙”——西郊的永定河、东郊的潮白河,刚一建国就被确定为北京新水源。这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历史上,多个朝代在解决北京水患(主要指漕运、农业灌溉)时,都会在“二龙”上做文章。
史料显示,新中国在1950年至1958年间,曾五次扩界,市域由700多平方公里扩至16000平方公里。一位熟悉北京水务的专家回忆称,扩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将永定河和潮白河划入北京市境内。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也是海河五大河中最大的一条河流。这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有年径流量20余亿立方米的季节性河流,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一再改道。其故道曾流经现今北京中心城区多个地方。北京小平原的形成也赖其功。
潮白河也是海河五河之一,历史上年径流量达10多亿立方米。
1951年,永定河上,位于河北怀来境内的官厅水库开建。这是新中国第一座水库,设计总库容达41.6亿立方米。1954年前后,官厅水库建成。
1960年,密云水库在潮白河上建成,库容高达43.6亿立方米。至此,北京用两座水库锁住“二龙”。
随后数十年,“二龙”之水通过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汩汩流向北京。当时多数水利界人士都以为,“二龙”进京后,京城再无缺水之忧。
但事实上,北京水危机远未结束,甚至才刚刚开始。
竭泽官厅、密云
随着北京成为政治、经济中心,两库之水很快跟不上需要,而永定河和潮白河则付出了断流的代价
然而,就在两座水库兴建的同时,北京城开始向工业化的方向发展。上世纪50年代末,在前苏联援助下,北京工业快速发展,朝外棉纺区、东南郊机械化工区、酒仙桥电子工业区等先后兴起。之后数十年,北京得首都之利,众多工业央企和相对优质的工业企业纷纷落户。北京不仅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成了全国经济中心。时至今日,北京依然是北方惟一的经济中心。
以今日的眼光看,在北京这样的缺水之地建都,应当预见到北京不能上马耗水工业,并应该考虑如何应对大量涌入的人口。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两者都被现实所验证。不仅如此,上世纪70年代,在“抓革命促生产”风潮之下,北京还在郊区推行农业大发展,甚至一度种植耗水作物水稻。
如此铺张之下,“二龙”之水很快就供不上北京城的需要。1980年、1981年,北京连续干旱,地表水衰减严重,官厅、密云两水库来水量也大为下降。
一位北京水务专家回忆说,1981年,国务院曾召开京津用水紧急会议,相邻省份和相关部委参加会议。会议决定,密云水库此后将不再为天津、河北供水,专供北京。
而北京自身,在之后的20年中,用水策略被迫改为“保生活、压工业、弃农业”。上述措施,此后十几年间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两大水库蓄水有所增加,1994年密云水库一度蓄水至30多亿立方米。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中国北方各省工业、农业耗水日渐增加,加之北方地下水过度采掘,永定河、潮白河的年入库水量逐年递减。官厅水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十几亿立方米的年来水量,至世纪之交已不足1亿立方米。水少又叠加污染,该水库于1997年退出北京水源行列。而密云水库至2000年左右,年入库水量由10多亿立方米降为三四亿立方米。
北京用水告急,国务院被再次惊动。2001年2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召开总理办公会,原则同意水利部和北京市政府提出的《21世纪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朱镕基指出:“解决首都水资源问题非常迫切,应将规划期由原来的十年缩短为五年。”
在北京水务界,此规划的核心内容被形象地称为“保密云,救官厅”。规划对两库危机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五年内投资221.47亿元,在官厅水库、密云水库上游的河北、山西等地推行工业、农业节水措施,增加水源林涵养,降低水污染;在北京市也推行类似措施。
据知情业内人士称,上述投资后来基本完成,但收效不彰。
例如,规划计划在2005年,实现官厅水库正常年份入库3亿立方米水,特枯年份入库0.6亿立方米以上。但是,财新《新世纪》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09年,连续四年,官厅水库入库水量均在1亿立方米以下,分别为0.96亿、0.67亿、0.80亿和0.22亿立方米。而密云水库,规划计划在2005年实现年来水6亿立方米,但近年仅为3亿立方米上下。
时至今日,两水库再也无法负担北京用水大任。两水库救京之举,却让“二龙”走向逐渐断流的命运。
国际上通常认为,对一条河流水量的利用,不能超过30%,超过则影响其生态功能。但北京对“二龙”几乎是“吃干榨尽”。由于潮白河、永定河的断流,加上天津引滦工程对滦河水的榨取,今日的海河流域的生态基本陷入绝境。污染异常严重,年入海水量比建国以前少100多亿立方米,在一定程度上使渤海变咸,诱发了渤海生态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