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步入低谷的时候,在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在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背叛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在西方却逆势上扬,美、英、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坚决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的马克思却在资本主义国家多次被评为“千年第一伟人”,西方社会形成了一股蔚为壮观的“马克思现象”。千年之交的“马克思现象”有其深刻的原因,也可以传递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柏林墙的倒塌、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入了低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低谷,马克思和马克思的思想成了一些人打趣、讽刺和怀旧的对象。然而,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同情者,还是反对者、诋毁者,都未曾料到,自90年代中期起,“马克思”逆势上扬,美、英、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坚决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的马克思却被资本主义社会多次评为“千年第一伟人”,西方社会形成了一股蔚为壮观的“马克思现象”。
什么是“马克思现象”呢?“马克思现象”是逆势生成的,是特指苏东剧变以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步入低谷的时候,在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在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背叛马克思的时候,西方社会纷纷“走近马克思”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社会动向。
一
“马克思现象”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涉及诸多方面的一种社会动向。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林立,学术活动气势恢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像凯旋英雄般昂首阔步地跨入大学的教室,走上大学的讲坛,各社会科学学科无不涉及马克思主义。例如在美国,“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社会学成了美国的主导社会学流派之一。正如捷克学者D·阿利耶娃所说,80年代初的美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普通学科的建制形成了,在美国的大学里,似乎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不流血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革命”。[1]
现在,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众多,达数十个学派,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协会已多达1000多个。目前比较流行的学派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活动频繁,气势恢弘。欧美学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方向,组织了数十次国际大型学术研讨会。一是以法国巴黎“马克思园地”为中心,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马克思大会”。1998年月,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法国“马克思园地”等单位主办纪念大会,来自6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二是以英国伦敦《社会主义者评论》为中心,每隔两年召开一次“马克思主义大会”。1996年7月,在伦敦大学召开“96马克思主义大会”,与会者多达6000多人,举行了260多场报告和讨论会。三是以美国纽约为中心,每年召开“世界社会主义学者大会”。每次会议都有来自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数千名学者参加。
(二)马克思的著作风靡全球
马克思的著作自问世以来始终是国际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目,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已经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印刷1000多次,这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被视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2008年,由于金融海啸的爆发,西方许多人争相购阅《资本论》,试图借助该书来理解和解释眼前所发生的一切。据德国一个出版社的董事总经理约恩·施特隆普告诉路透社,年前三季度这本大部头名作在德国已经销售了约1500本,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三倍,更是1990年销量的100倍。2009年月8日,英国作家托尼·帕森斯亮相北京,出席全球销量逾两百万册的小说《男人与男孩》中文版的首发式,这位著名畅销书作家披露,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如今欧洲的阅读时尚是“马克思”,托尼·帕森斯戏称自己“暂时无法与马克思比拼销量”。另据报道,德国现任财长施泰因布吕克毫不掩饰自己是马克思粉丝。因为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的施泰因布吕克也开始阅读《资本论》,不仅如此,他还带着30位企业总裁买了《资本论》。《汉堡晚报》则评论说“现在马克思的魅力正在飞速增加。”更为可贵的是,读者多是青年一代。因为这次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告诉青年一代,新自由主义的幸福诺言并没有兑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