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越发展,越要保障改善民生”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2011年,党和政府进一步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加就业、保障教育、完善社保、控制物价、建保障房……一年里,一系列民生指标的变化,折射出党和政府的民生情怀。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承诺。
就业乃民生之本。去年我国外部经济形势严峻,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压力极大。中央财政果断投入423亿元促进就业,制定实施“十二五”促进就业专项规划,完善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21万人,创历史新高。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紧迫工作。经过一年努力,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人均月增150元左右;25个地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整幅度达22%;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得到稳步提高。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部署,过去一年,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一张覆盖更广、标准更高的保障网络逐渐形成:
——在社会保障方面,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扩大到全国60%的县,约3亿多人;
——过去一年,500多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312万“老工伤”人员被纳入养老或工伤保险统筹;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1.99亿人,增加9600万人;
——在医疗保障方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财政补贴标准增加到人均200元;新农合参合人数8.32亿,参合率97.5%。
有增有减,增的是百姓福祉,减的是民众负担。
去年9月,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全国有6000万人不再申报缴纳工资薪金所得税。全国范围内,去年后4个月,因实施新税法相应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约600亿元,900多万个体工商户税负下降,平均降幅40%。
房价过高、上涨过快,让老百姓感到焦虑。过去一年,我国严格执行购买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数据增减之间,不仅反映出党和政府浓浓的民生情怀,也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有力推进科学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李逸平说。
从教育到科技、人才,一年间,各地各部门致力于不断适应新要求、实现新目标——
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上,一年里,各地迅速制定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入园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中央投入160多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为2600多万学生提供每人每天3元补助;秋季学期开始,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赞助标准提高……投入大幅增加,改革有序开展,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
在推进科技创新上,一年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不断增长;大力支持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增强;“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对接,“太空之吻”世界瞩目。
2011年,刚刚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加快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步伐,实现经营总收入3700亿元,同比增长21%。和张江一样,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两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推进科技创新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在过去一年里也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在人才工作上,一年间,我国制定了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及科技、教育等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编制印发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博士后事业发展等“十二五”规划,制定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去年一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数百人……
“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一系列考验和挑战,中国向世界交上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答卷。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即将在北京开幕,世界再次瞩目中国——代表委员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很突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有去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工作再抓细抓实,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一天比一天更好。”全国人大代表李健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