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形势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客观上要求宏观调控决策管理当局需特别注重局势的通盘把握与政策组合的审慎权衡,对短期应变、中期升级与避险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努力作好全面统筹。
"一紧一松"仍搭配
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要求我国货币、财政政策继续维持"一紧一松"搭配。
前不久的美债上限提高过程和评级下调冲击,多少有些"意料之外",但又可归为"情理之中",它合乎逻辑地使世界金融危机始作俑者的"美元霸权"所走的下坡路,带上了较鲜明的"量化"特征。
但股市的激烈反应过后,固定收益金融产品市场却波澜不惊,格局未变,又在一定意义上印证了:走下坡路的美元尚未遇到任何可替代物的实质性挑战。所以不能得出美国经济必随美债评级调低很快"二次探底"的判断。
短期内世界经济真正的大考和与之伴随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欧元区:希腊第二轮主权债务危机涛声依旧,在20国峰会前后引得相关国家一日三惊,而经济体量更大得多的意大利,近来又报出公共部门债务的严峻形势,局面吃紧,总理易人,向前展望2012年2-4月还将有一轮偿债高峰压力,一旦挺不过去,整个欧洲的形势有可能急转直下;即使意大利挺过了2011年秋天和2012年上半年的考验,对于前瞻到2013年的欧元区景况预测,也已让许多观察者忧心忡忡:在过去所积累的债务矛盾显性化过程中,欧盟成员国能否于相互协调与博弈中使欧洲货币同盟真正匹配上具有足够支撑力的欧洲财政同盟制度框架,目前看来还矛盾重重,不能不打个大问号。
所以,欧元区如真地出现大不利的局面,很可能把世界经济从所谓"后危机时代"又拖入"二次探底"的泥沼,那么已具高外向性和高外贸依存度的中国经济,必不可能"独善其身"。
在此外部环境下,短期应变和中期抵御冲击的预案都值得考虑,但这毕竟属于"不确定性"的侧面。
从现状考察的正面,要看到中国经济已在通胀压力为主要矛盾的相对高涨阶段上运行了一段时间,2011年前10个月经济运行数据所表明的宏观调控成效(GDP增速已适当回落至9.5%左右;CPI代表的物价涨幅已于月度6.5%水平上阶段性见顶回落,从"前高"转入"后稳";新增就业情况较好;等等,合意度较高。
同时,微观主体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困难有所加剧、部分区域较集中地出现企业资金链断裂等,亦带来一些忧虑和新的矛盾与问题。当下需要做好宏观政策层面的预调、微调。
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框架还不宜贸然改变,但在以"观察期"为特征的一段时间内紧缩举措有必要减少动作,并应配之以必要的定向宽松。与稳健货币政策搭配的积极的(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框架,仍需维持一段时间不作变动,同时对财政政策的区别对待、优化结构功能,应当注重充分发挥,以增加有效供给,助益大局。
2011年以9000亿元预算赤字安排体现的财政支出扩张,将主要通过为前两年的4万亿元政府投资项目提供必要的后续资金支持,为新医改、保障房建设等重大民生事项提供财力投入,以及为缓解水利、中心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等体现政策重点,并继续在"三农"、生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方面发挥功能,提供可优化全局结构的有效供给。
2012年的经济运行在2011全年预计9%或略高一些的增长水平上继续适当降低0.5-1个百分点的增速,应是可取的,关键是不失时机地着力推进机制创新、体制改革、结构优化,在提防外部变故的同时,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总之,继续维持一段时间两大宏观政策"一紧一松"的搭配,有利于在复杂的不确定外部环境下,在我国经济运行新阶段抑制通胀的同时,又提防外部突发大的冲击而造成突然的通缩,以预调微调避免"政策迭加"式的超调。
假如世界经济真地出现"二次探底",我国加以应对的经验、手段和安全操作空间都是具备的,对此我们完全应当具有充分信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