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 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按照科学规律谋划党的建设。我们要以《决定》精神为指导,从理论上加强对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的研究,在实践中加强探索,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认真探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不断追求党的建设科学化。早在1929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在不同阶段都对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作出过论述、提出过要求,特别是明确提出“科学执政”的方针。在60年执政党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探索积累了许多科学的方法。四中全会《决定》总结概括的六条基本经验,就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反映,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追求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丰富成果。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充分证明我们党的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很高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比一下原来一些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甚至瓦解的事实,这一点就看得更加清楚了。
但是,党的建设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够科学的东西。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探索出建立党委学习中心组、述学考学等措施,但一些党员干部不好学习、不勤学习、不善学习、学用脱节等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好,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没有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不少人不信马列而信各种歪理邪说、不信科学而信封建鬼神。再如,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采取了不少措施,建立了不少制度,但还不能有效地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仍然不太高;一些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选拔出来的干部“高分低能”,选人用人的成本也大大提高。又如,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建立了不少反腐倡廉制度,但还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在一些领域腐败现象花样翻新、愈演愈烈。类似这样抓得很紧而效果不佳的事情,还有不少。原因在哪里?不是没有抓,不是抓得不紧,而是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一些制度的设计不够科学。
同时,党的建设还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而一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包括其中的党员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不少村留下的是老弱病残,一些村党支部甚至出现了“七个党员八颗牙”的现象,领导核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又如,党员队伍不断壮大,而一些地方和单位生产一线的党员骨干却严重不足,一部分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去破解。特别是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许多党员大量从网络获取信息,一些负面信息常常将各级党组织进行的思想教育活动的效果冲击甚至抵消了,如何提高党建工作的网络化水平,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