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墨宁:知识青年何处安放躁动的年华(5)

张墨宁:知识青年何处安放躁动的年华(5)

在对去年“阿拉伯之春”引发的中东社会动荡进行研究时,美国记者罗宾•赖特发明了一个词“U一代”,意指无成就的(unfulfilled)、未被接纳的(unincluded)、未充分就业的(underemployed或underutilized)以及被低估的(underestimated)16岁至30岁左右的青年群体。这个群体数量众多,教育程度较高,思想较为开明,乐于进取却又没有足够的机会,对现状不满,对未来有较高预期,并且熟悉新媒体和新技术。是那场阿拉伯世界动荡的主力人群。

“U一代”跟中国的“蚁族”是如此相似。不少研究者也都开始从不同角度关注这个群体,学者于建嵘就曾撰文提醒执政党应当高度重视底层知识青年,他认为,30余年的改革开放,知识青年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分化,一部分被利益结构化,成为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知识精英联盟;另一部分被去利益结构化,成为底层知识青年群体,他们在大城市底层艰难的生活处境使他们可能萌生“愤青”意识,对抗主流价值观,对未来社会影响深远。这种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在中国短短的近代史上,知识青年群体在社会动荡和变革中充当先锋的情形,并不鲜见,从“五四”运动、知青上山下乡再回城、到“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运动,莫不如此。

不过,今天的现实倒没这么夸张。中国的“U一代”们看起来没有什么政治表达的诉求,对成功的渴望才是他们的终极向往。通过调研,廉思就发现超过一半的“蚁族”都觉得自己未来5到10年能够成为中国的精英,“从我们学校就能看出来,学经济的学生很少有去实业的,他们更喜欢投行、金融行业。虚拟经济来钱快,大家都等不及成功了。”

网络上,年轻人互相附和,揭露“知识改变命运”这句激励了数代人的“流行语”是最大的欺骗。而内心深处,他们其实仍然坚信不疑。即便自己不是“富二代”,也希望可以成为“富二代”的父亲。当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和富豪们的发家传奇暴露在网站头条、娱乐版面上时,不仅是提供了一个攻击的标靶,更提供着一个奋斗的目标,他们一边辱骂,一边憧憬。 只要上升的阶梯不被撤走,生活的推动力就不会停歇。

对于执政者来说,似乎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心这个庞大的青年群体会对现行社会秩序产生什么威胁,因为越来越强势的消费主义价值体系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动力,他们的热情还有去处,依旧对生活充满梦想,真正的危险只是在于,知识青年们的梦想被高高吊起,现实中社会层级的固化却将其狠狠摔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知青集体上山下乡来缓解就业和疏散政治热情的手段不可能再现,何处安放躁动的年华,是需要青年人和这个国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