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能人才”能通杂家
195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马达任天津分会主席。同时还担任中国美协理事和《版画》期刊的编委。
马达被人们称为“杂能人才”。他在搞创作和研究的同时也大力提倡发掘民间艺术、培养年轻一代美术人才。出人意料的是,他这位版画家竟然还搞起了雕塑。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心研究了米开朗基罗和罗丹的很多作品。他取材于朝鲜战场的泥塑《运输员》竟栩栩如生,富有剑拔弩张的动感和力度。后来被收藏到了中国军事博物馆。
马达很注意发现和培养艺术苗子。杜滋龄是我国著名画家,可当初能走进美术界却全靠马达慧眼识珠、精心引领。1956年,在“河北省美术作品展”上,一幅小孩逗小猪的国画引起马达注意。马达觉得,这幅画技法虽显稚嫩,但极有生活气息;一查问,作者才15岁,名叫杜滋龄。马达立即写信给杜滋龄,请他过来谈谈。也许当时这个孩子还未意识到,他正迈上通往艺术殿堂的红地毯。马达将杜滋龄安排在美协的大画室里画石膏练素描,常布置他到工厂、社队去写生,并亲自过目指导他的习作。几年时间,杜滋龄得到了严格的美术基础训练,对马达的艺术思想有相当深的认识。他真的快步跨进了艺术殿堂。
1957年马达苏联访问,在3个月时间里,画了大量的风景写生和人物肖像。巴库海上石油礁、乌克兰集体农庄、列宁格勒和亚塞拜疆等地都留下了他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
马达爱好广泛,滑冰、游泳、跳舞、弹琴无所不通。50年代中期,他突然又开始迷恋起收藏古董。1957——1962年间,他还出人意外地创作了《屈原像》《鲁迅像》《杜甫像》《蝶恋花》和《孤胆英雄崔含弼》等砖刻、石刻作品。
老夫少妻患难情真
1961年,天津文艺界传出了一个轰动一时的消息:57岁的马达要和24岁的女孩刘薇结婚。新潮活泼、热爱艺术的刘薇是1958年开始跟马达学画的。她聪明漂亮,能歌善舞,画也画得很好。马达能由老师升为先生是她的决定。她动情地说:“嫁这个比我大30多岁的男人,只是因为我崇拜他。在我的心目中,马达的人品和艺术是上帝创作的一章最最完美的诗篇。”
六十年代初正值全国人民饿着肚子的非常时期,马达砖刻了一幅《杜甫像》,以弘扬“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他把这幅画当作生日礼物赠给了刘薇。刘薇说:“从那时起,马达的人品和艺术改变了我的一生,也促成了我青年时期人格的形成。”
父母起先是坚决反对这门婚事的。据刘薇回忆,“当母亲听到我决定要嫁给马达的消息时顿时惊得张大了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当她走进了博物馆一样的马达小楼时,看见床上静静地躺着一套用了二十多年还是延安时期的被褥,突然大哭了起来……”然而,马达一次次地去看望二位老人。经过接触和沟通,他们发现他身上的优点确实很多,尤其人格魅力是足以取得任何人信任的。
1961年深秋,马达和刘薇举行了婚礼。全国各地美术团体和个人的贺信如雪片般地飞来。
马达的老战友、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力群一直关心马达的婚事。1957年11月,马达出访苏联。力群和李桦也恰巧访问苏联,三位艺术家在莫斯科相会。这时马达已五十四岁了,尚未结婚。力群开玩笑对身边的苏联翻译说:“给我们的马达同志找个对象吧,他还没结过婚呢。”翻译信以为真竟认真行动起来,不料惊动了大使馆,搞得很尴尬。
结婚后马达带着刘薇到北京看望力群。力群回忆:“我们看到他们俩非常高兴,因为多年悬在我心中的一件令我关心的事终于有了一个很好的结果,而且刘薇也满漂亮。”
力群还说:“关于马达和刘薇的结合,我也听到一些微词。认为马达的年龄比岳父还大,不好,等等。但我是双手赞成的。第一,因为马达不像某些同志抛弃了前妻和年青姑娘结婚,而是他一生中的初婚。第二并非强迫,而是刘薇自愿。”
刘薇嫁给了马达,既当妻子又是学生,岂料不久,有十几年竟陷入极端艰辛困境之中。他们的爱情经受了人世间最严峻的考验。
1966年,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革”。马达受到惨无人道的摧残,岳父自杀,房子财产被抄被砸被抢。1970年马达被定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开除党籍,流放到天津西郊。因为备受摧残,马达的健康每况愈下。1975年,妻子刘薇在巨大压力下自杀未成,却病倒失忆了。1978年4月初,马达留下 “鞭痕刀伤不邀功,黑白颠倒却难容。风雨折磨无所惧,定为真理煞妖风。”的诗后,于4月18日在天津病逝。
刘薇20多年后才慢慢恢复记忆。她不知道马达已离开人世,更惊讶自己已是60多岁的老太婆。她守着丈夫留下的400多幅遗作,开始搜寻失去的记忆;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报告文学《著名画家馬达的一生》。她渴望着能給馬达的作品出一本画冊。
刘薇的希望没有落空。1982年,马达的优秀作品分别在天津、南宁等地举办的“马达遗作画展”展出了。同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马达画集》。
2004年是马达诞辰100周年。北京,天津分别举行了纪念会和座谈会。有关部门还举办了《马达美术作品选集》首发式、“马达美术作品展览”等活动。
情系桑梓情意更浓
马达对家乡的感情十分深厚。多年来,每月发工资,第一件事是给在家乡广西北流的侄儿们寄去学费,侄儿们上学都是他供给的。
1962年,马达偕同新婚的妻子回到家乡北流县。在家乡,考察“圭江八景”,采风勾漏洞穴,攀登天堂山顶,绘画家乡山水,为劳模画像,为古人刻碑,马达忙得不可开交。
我国古代著名道家修士葛洪曾在北流的勾漏洞炼丹。勾漏洞现在已经成了著名的风景点。马达回乡那年刻了一幅葛洪的造像,古朴庄重。这块3尺见方的石碑至今仍矗立在勾漏洞口,成了马达留给家乡的文化遗产。马达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怀着无限的眷恋,他像游子见到久别的母亲一样,把全部激情都倾注在一幅7丈长的《桃园洞图卷》上。马达在家乡创作出的许多作品,当时曾经在北流县和南宁市展出过,受到故乡群众和美术爱好者的欢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