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次大争论(2)

科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次大争论(2)

既然有争论,我们就不必回避,不能做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而必须面对和正视。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好改的、容易改的,差不多都改过了,该“啃”的“肉”基本上都“啃”完了。留给现在和今后改革攻坚的任务,大都是难度较大的环节和问题,是啃硬骨头。对此,大家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马克思主义、西方经济学与当代主流经济学

第三次改革大争论一开始就打上了严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即以什么来指导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经济学和当代主流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阵线分明的相互对垒,是争论的一条重要风景线。对这条风景线,我觉得既有“亮丽”,又有忧思。

2000年,我与我的学生阙紫康一起发表了《试论中国经济学分化中的三大范式》一文 ,指出中国经济学界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三大范式”鼎立的局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改革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是中国经济学唯一的理论范式。改革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衰落了,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并没有衰落,相反,它挣脱了传统政治经济学教条主义的束缚,走上了复归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在改革实践中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是“西方经济学范式”。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学开辟了西学东渐的通道,20多年来,随着微观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的广泛传播,特别是随着一大批“海归”经济学退伍的不断壮大,该范式出现了不断膨胀的局面。

三是经济学“准”范式:描述主义。该范式对中国经济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在我国形成了一个比较松散的“科学共同体”,客观上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该范式理论抽象程度低,没有自成体系的概念、范畴和分析工具,感性描述多于理性分析,往往不被人认可。因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和“西方经济学范式”这两大营垒及其矛盾就特别地突现了出来。

2006年秋,我在天津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举行的一次会议上的发言中讲了这样两句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有博大的胸怀,当代主流经济学要走出‘帝国主义’”。

第一句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有博大的胸怀”有两层含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不断地创新;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正确地看待中国当代主流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入宪了的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断与时俱进和永葆生机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说,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说锁定在19世纪。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决不能搞原教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像马克思本人具有博大胸怀一样,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也应该有博大的胸怀。这个博大的胸怀不仅表现在要敢于修正150多年前提出的、已经被现实实践所证明了的某些不合时代情况的理论,更表现在要正确地看待中国当代主流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敢于和善于对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所从事和倡导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的理论和政策给予认可和支持,不断吸收和整合原来非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优秀的东西,第二句话“当代主流经济学要走出‘帝国主义’”也有两层含义:第一,中国当代主流经济学家要谦虚;第二,当代主流经济学要善于与各方合作”。我非常赞同的樊纲教授的一句话“经济学的谦虚”,这是他给高小勇主编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做的序,我想他的话主要是对当代主流经济学所讲的。多一点谦虚,少一点“帝国主义”,皆大欢喜也。

在中国本土上,图谋建立某种单一范式的经济学是不可能的。把中国的经济学简单地分为“马克思主义派”和“西方经济学派”两个对立派别,来个你死我活,对谁都没有好处。也不要简单地把当代西方经济学都看成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专利品,西方经济学在历史上是与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融合在一起,成为分析市场、价格等很方便的有效工具。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特别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当代西方经济学为工具,来个新的“中体西用”,岂不是更好吗!

三、必须科学分析和超越新自由主义

如何看待新自由主义,也是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重要内容。有得认为,改革开放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与新自由主义泛滥直接相关。有的则认为,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市场化、私有化、全球化,如果全盘否定新自由主义,就等于否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许多成就,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加入WTO”。因此,必须科学分析和超越新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基本上统治了西方经济学的话语权,也几乎覆盖了世界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改革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这些年的争论就理论层面来说,“新自由主义”无疑是重要内容之一。新自由主义是指导改革的明灯,还是搞乱改革的祸水,莫衷一是。

首先应当肯定的是,新自由主义一些合理内核对我国改革产生的积极意义。新自由主义强调经济市场化、贸易国际化、发展私营经济、反对政府垄断,其中的合理内核对我国变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全能政府模式,确实产生了积极作用的。但新自由主义理论中所内涵的一些极端化倾向也给我国经济改革带来了一些深刻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客观公正地分析这一问题:既不能简单地批判和谴责新自由主义,说它是祸水;也不能盲目地拥戴和迷信新自由主义,说它是明灯。而是要超越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在提出某些合理内容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极端化倾向,它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是:(1)具有无限崇尚“市场神话”(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情结,完全否定市场机制二重性所具有严重局限性和缺陷;(2)具有无限崇拜“私有制神话”和仇视公有制的情结,把公有制看成是政治独裁的根源,认为公有制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经济制度,因此主张彻底的私有化。这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3)具有仇视政府的情结,完全否定政府权威,把任何政府干预都看作是政府独裁专制和经济不稳定的主要根源,把任何形式的计划都看作只会给经济活动带来低效率;(4)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化。图1.2勾画了新自由主义的合理内核和极端倾向。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