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推”
基层换届选举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新一届领导班子人选的推荐考核,由上级组织部门派考核组操作。第一轮“民主推荐”俗称“海推”,即由参加推荐的人员自由提名。但是,有3个重要因素使这种“民主”措施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
一是参加推荐的人员,以两级领导干部为主体。如县级领导班子人选的民主推荐,参加人主要是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和正科级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他们的意愿,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地反映民意,但却更多地体现着本县领导干部阶层和上级组织部门的意图。
二是不允许干部进行适度的竞争和展示。上级党组织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升降去留,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在这样的环境下,符合继续提名条件的原任领导干部,只要没有什么“硬伤”,可以“稳坐钓鱼台”。具备新进班子或升职条件的干部,则未雨绸缪,早在推荐考核之前就暗中上下活动,博取本地主要领导、上级组织部门和具有一票推荐权干部们的认可,重要岗位还需得到上级主要领导的认可。参加推荐的干部们虽然对拟选人员的姓名和面孔比较熟悉,但对其德能勤绩却了解不多,只能依据推荐对象现实职位、自然状况和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组织意图来投票。其中,不乏个人好恶等感情因素,而感情因素,又给善于拉票的干部提供了更多的“运作”空间。
三是上级组织部门对班子成员的年龄、性别、政治面貌、交流任职等条件,往往都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现任班子成员哪个人具备晋升条件,哪个人能够继续留任,后备干部中哪个人能够入选新班子,几乎一目了然。有些比较有权威的市、县委书记,还会事先与班子成员和上级领导沟通,酝酿出各岗位的具体人选,通过各种办法渗透下去,统一大家的思想,使推荐结果相对集中在组织框定的范围内。
保证选举“万无一失”
根据“海推”得票情况和考核组、被考核单位主要领导共同协商的意见,上级组织部门确定初步人选之后,还要进行第二轮民主推荐(主要在几大班子的成员之中进行)和业绩考核,最后,由上级党委常委会确定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人选及每个人选的具体职务。在党代会和人代会召开前,以当地党政干部为主体的代表们早已了解到这个组织上确定的人选名单。
但为了保证选举“万无一失”,上级组织部门和选举的组织领导者,还要在会议期间召开各代表团临时党组织书记会议(即代表团所在行政区域的党委书记)和人代会中共党员代表会议,强调“与组织保持一致”的政治纪律。同时,组织部门的干部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深入到各代表团,掌握思想动态。大会选举日,组织部门的干部身着笔挺的西服,站立在会场各个角落。这些举措,使本来就很少的具有“异见”的代表心存顾忌,选票自然高度集中在组织确定的人选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