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的更新和改造——从北京说起

城乡结合部的更新和改造——从北京说起

城市化可以说是当下中国很热门的一个话题,过去30年,城市化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1年的48%,这个过程是非常快的。今后,中国的城市化仍然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很多人把当今世界的发展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无疑,城市化是我们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过去2-30年来,我们城市化比较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城市的旧城中心的改造和更新,中心开花,大拆大建,北京也是如此,比较忽视城乡接合部位的规划、建设和发展,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总是由中心向外围逐步推移,城市边缘区域的发展起始时总是往后排靠,伦敦城、巴黎城和纽约城的城乡结合部的发展过程莫不如此。实际上,城乡接合部位非常重要,它既是中心城改造的消纳地,也是城市今后发展的战略新空间,这个区域对于当前和今后中国的城市化来说,地位十分重要。现在北京提出要建设世界型城市,上海提出要建全球型城市。对于今后这两个在中国有特殊地位的城市而言,毫无疑问城乡接合部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当下面临的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紧迫的一个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新一轮城市化能否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关键取决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更新和改造效果如何,然后才能把城市化的成果向更广大的农村地区推进,当然,城乡结合部地区更新与部分农村地区改造在时序上也可能会并进。如上所述,基于城乡结合部地区之于中国城市化的重大战略意义,这里我想就城市边缘区域的发展跟各位进行专门交流,给各位带来的是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具体交流的就是,北京对于城市边缘区域或者叫城乡接合部的探索、思考和实践。

那么什么是城乡接合部?简单来讲就是城市建成区和城市广大农村相连接的一个部位,或者说就是城和乡之间一个过渡的地带。从空间上来讲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城中村和城市的边角地,比如北京包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由于中国速成型的城市化,过去2-30年过程当中,走过了欧美国家60年乃至100年的进程,很多城市在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留下了一些没有充分开发的地方,就是城中村和边角地。 记得80年代的时候,上海拍过一部电影叫《都市里的村庄》,用这个名称指称城中村和边角地挺合适。北京也是如此,北京到现在摊大饼已经到6环了,但是你到3-4环之间,甚至2-3环之间,不经意间就会走入一个非常破旧的区域,朝海丰三区都有这样的区域,这就是城中村和边角地。第二个就是城市的中心区和边缘地带接壤的区域。这个接合部大家感受比较深,通常所指言城乡结合部就是指这一地区。北京主要分布在朝阳、海淀、丰台、还有石景山、门头沟、昌平的一些乡镇、和村,我们现在所在的闵行,应该属于上海的结合部。第三,就是卫星城周边的城乡接壤区域。北京15个卫星城现在城市化业很快,环绕卫星城周边,也有一个结合部,这个次结合部的发展,从目前紧迫性看稍靠后些。这里我主要就前面两种结合部,也就是北京城中村和边角地以及环主城区城乡接壤区这两个区域的发展谈些看法。

北京城乡接合部的形成经过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1949年以前,北京应该说是不存在城乡接合部的,北京过去有城墙,北京是800年的皇城,高墙的区隔,使得城内和城外泾渭分明。所以在49年之前,不存在混杂的区域。49年到改革开放初期,这样一个计划经济的时代,北京城乡接合部初步出现。主要的原因是北京因为成为首都,要兴建大量新的行政办公机构及附属机构,包括军事单位和相关设施,原先老北京就在凸字形城墙里,大约64平方公里范围,新建的行政区和军事单位,就要跳出北京旧城墙范围,向三里河到永定路一带布局,同时要开建科教区,新办并集中很多的大学,还有科学院,这样中关村、五道口区域就很快形成,并把北京的城市往外大大推移了,深入到北京老城外的农村。加之,一个新的政权诞生,必然要大展宏图,大干一番,这是第一代领导人的心气,可以想见,过去老蒋依靠江浙财阀,有大上海为支撑,现在共产党人定都北京,肯定要把它从消费城市变成一个工业城市,让它什么都有,门类齐全。当然,那还有建政初期的发展大背景,北京必须要成为工业城市。回到当时的历史情景之中,城墙也是必拆无疑,故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北京获得了许多国家大项目,快速地建立起若干个工业区,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城开始形成。同时伴随着北京废城墙的过程,北京城墙之存废,今人颇为惋息,当时也有过梁陈的保护方案,但是,历史总是有它特定的原因和选择,这样,这些行政区、科教区、工业区的兴建,合着打开城墙,北京城市主要向北部和东部延展了几十公里,开始出现了城乡接合部。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城乡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那时城乡壁垒很清楚,市民和农民的身份截然分开,市民和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是差别很大的,所以这个时候的城乡关系相对还是比较清晰的。

第二个阶段是稳步推进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整个80年代,因为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始发地是东南沿海,是特区,北京是首都,他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90年代之后随着浦东开发,中国的改革开放,由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推移,才开始加大向中国内地辐射力度,当然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区域成为新的发动机,直接受益,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同时它对中国广大的内地和北方地区的影响也很大,对北京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90年代开始,北京的改革开放步伐加快,90年举办亚运会,北京开始修建北四环路,当时二环、三环还没有完全建成,二环全立交92年完成,三环路则到94年完成,这样,北四环建成,亚运村区块,把结合部往北大大推进了一步,范围扩大了许多。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是北京城乡接合部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北京真正加速发展是1995年以后,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1年北京四环路全线通车,大致5、6年的时间,这是北京城乡接合部地区发展更快的时期,使得北京建城区由300多平方公里并且很快扩展到800平方公里,结合部地区的范围更大,这是北京城乡接合部发展最快的时期。

伴随这个过程的是北京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退二进三,大量的第二产业退出,大批工业企业倒闭和转型,大片的办公、厂房、商店、甚至部队用地不需招挂拍直接协议进入市场,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并且不断的推进到北京的绿化隔离地区,成片的绿隔成为房地产商的卖点。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2002年,五环路开通,全长90公里,北京城乡接合部向边缘农村地区进一步推进,伴随着北京要举办奥运会,与此相应,北京逐渐进入到城乡结合部地区加快城市化发展阶段,这里加快发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城乡结合部地区范围大大扩大;二是结合部地区发展水平大大提高,兴建了许多新建筑、新设施,已经呈现出城市的样貌。还没有自觉的进入到城市化阶段。后奥运时期,到6环路192公里建成,城乡结合部一路高歌,继续向农村地区扩展,此后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目标,北京对城乡接合部地区发展状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大大提高,而城乡结合部呈现的各种问题与北京发展要求的不适应业更加突出,这些都使得北京城乡结合部发展应当而且必须进入到系统改造,统筹实施阶段。这是北京城乡接合部的大致演变过程。在这之前,北京的城乡接合部主要是资本主导下的被动开发过程。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