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用建设的考察与启示(2)

美国信用建设的考察与启示(2)

㈢美国信用体系的特征 

1、信用市场发育程度高。一是信用体系相当完善。在美国,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由政府、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信用授予者和信用消费者组成的比较完整的信用体系,并且由信用法律制度、信用调查与评估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信用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的信用运作机制作保障,其行业发展程度居世界领先地位。二是中介服务组织民营化。在美国,信用中介机构均由私人部门发起设立的,它经过上百年的互相竞争,形成了以几家大公司为主体的覆盖全社会的中介服务网络,其运作效率相对较高。而在欧美大陆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采用由政府主导、联合个人的模式,中介服务机构大多数属于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其运作效率相对较低。

2、信用资料共享程度高。在美国,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报告资料历来是透明、公开、提倡共享,而且是合法的。透明的消费者信用信息是美国资本市场的实力和流动性的基础。当一位美国人在千里之外另择新居时,尽管人生地不熟,但由于信用资料的透明,使得他去找一份工作或抵押、租用一座公寓,或筹措资金购买一辆汽车均变成可能。同样的,一位信用不好的美国人,要换一个地方工作和生活,仍然要受到他的信用等级分的限制。而在欧洲却不同,制订规章的当局、消费者权益的活动家和银行家的共同目标常常是防止消费者信用历史的共享。在法国,把分享信用信息规定为是不合法的。

3、与经济利益关联度高。在美国,信用已经成为一种商品,一种财富,它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对个人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记录,要取得贷款就很困难;如果有不良信用记录,则会在贷款、保险等方面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每个人都要竭力维护自己的信用。对企业来说,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比做广告更有效。由于中介组织定期公开公布企业信用信息,因而具有良好信用的企业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反之,企业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而被列入“黑名单”,通过中介结构对企业信用信息的广泛发布,就很难与别的企业开展经济活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对政府来说,良好的信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4、个人信用所占比例高。从信用发展的历史看,信用产生于农民对信贷的需求,而银行开展个人信贷业务将极大地促进业务范围的扩大和业务收入的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开展个人信用销售业务,有利于推销产品,占领市场,从而使美国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从信用建设的内容看,美国信用建设的重点是个人信用,它包括法律的制订、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信用信息的收集与报告等,突出了对消费者个人信用的公平授信等内容。在美国,个人贷款已成为贷款业务的主体,贷款数量占到银行贷款的50%以上。目前,美国已经成为一个以个人消费占绝对优势的国家。

三、美国信用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1、拉动市场有效需求。在美国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下,随着信用资金提供者不断创新信用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消费和投资倾向,市场规模得到了成倍增长。从个人消费信用方面来看,美国的商业银行、信用社、财务公司、储蓄机构和零售商都从事消费信贷业务。消费信贷几乎覆盖了美国民众主要的消费领域,包括信用卡、无抵押个人贷款、个人资金周转贷款、房屋整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学生贷款、汽车贷款和房地产抵押贷款等。1999年,全美有6.8万亿美元用于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信用消费使三分之二的美国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五分之一的美国人接受了四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高等教育,五分之一的美国市民出国旅游,98%的家庭拥有电视机,81%的家庭拥有录像机。从商业信用来看,美国完善的信用制度和良好的社会信用为企业创造了宽松的筹资环境。美国企业可以通过银行信贷、证券市场操作和债券发行等多种途径,较方便地获得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资金,促进了有效投资、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完善的信用制度,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流入。到1999年,外国在美国的资产累计额达到69715亿美元。

2、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由于企业和个人的交易行为的信誉度可以有效地被识别和获知,美国的企业和个人在交易活动中会自觉、完全地履行合约,避免因违约而损害自身的利益。因此,在美国,市场经济更多地表现为信用经济,交易方式也因此实现了由传统的现金交易方式向现代信用交易方式的转变。在80年代中期,美国的商业票据结算已经达到企业活期存款年末余额的3300倍。目前美国商业活动的资金1/3以上采用消费信贷的形式完成,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社会经营活动的80%以上。交易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为电子商务在美国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传统的商业模式逐渐让位于虚拟的在线的电子商务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网上进行企业间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网上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1995年美国电子商务额约50亿美元,到1999年激增到5270亿美元,平均增长220%。据估算,1996—1999年间,网上电子交易为美国国民收入净增100—200亿美元,节省5%—15%的成本。

3、促进经济健康运行。征信服务与国家法律和政府监督机制结合起来,在全美范围内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合理的失信约束机制。失信惩罚机制有力地约束着美国企业和个人的违约行为,促使企业和个人珍惜和维护自身的信用,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促进良好的市场信用秩序和市场环境的形成。通过信用转让、信用保险、信用证券化等信用风险转移制度,金融机构将信用风险有效地转移到多个市场主体,大大增强了储蓄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的抵御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发行“抵押担保证券”,推进信用证券化,将抵押贷款的风险大部分转给广大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健康平稳运行,有效地防止了因个人和企业信用不足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在美国,政府通过购买征信产品,以更有效地实现对经济的管理和协调。如美国政府利用信用公司的信用资料来加以监管,有效地提高了个人的纳税意识和所得税上缴率。目前,美国个人所得税占到财政收入的45%以上。

4、增进公民道德水准。从美国公共信用形成的过程来看,信用制度作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反过来也强化了公众的信用认识和信用行为,并使其内化为价值信条和精神力量,而成为美国公众的一种自觉的、习惯性的行为,成为一个社会的重要文化因子。可以说,美国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也是诚实守信、重视合作等观念和意识不断地根植于美国人的内心,成为美国文化因子的过程。从个人社会行为来看,信用已经成为美国公民从事参与社会活动的第二身份证。在美国,信用几乎主宰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大到巨额投资、交易、贷款、买房、买保险、就业,小到电话、用水、用电,都与信用息息相关。美国人经常迁徙,却都拥有一个资信公司做出的个人信用报告。任何银行、公司和企业都可以付费查询。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就会造成经营、生活、就业的极大困难。因此,美国人把信用看得很重要,视信用为财富。这种制度约束,经过长期的作用,已经使信用成为美国公民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判断标准,从而大大提高了美国全社会的信任程度。

虽然美国的信用体系已经比较完备,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1、对信用缺失的监督机制尚有漏洞。近年来美国著名的一些大公司如安然公司(Enron)、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施乐公司(Xerox)都暴露假账丑闻事件,一些著名的会计事务所、证券咨询部门,参与了企业的舞弊活动,用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企业掩盖财务漏洞、做虚假报表。世界上最大的审计事务所安达信公司(Arthur Anderson)参与了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虚假报表制作过程。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为获得Goto公司的上市承销业务,把 Goto公司的赢利时间提前了一年,而且给予了偏好的评级。以上说明,美国的信用制度仍不足以消除企业的投机和欺诈行为,现有信用监督体系仍有漏洞。

2、个人信用制度仍存在一些技术性缺陷。一是“个性化”与技术可行性之间的矛盾。从实际操作来看,企业信用评估并不是评价个人的信用价值,而是将一组人联系在一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因此即使受信者个人是重视信用的,仍可能落入信用等级较差的群体中。在当今崇尚个性化消费的时代里,每个受信者都希望受到单独对待,而不是被笼统地划入一个信用群体中,他们会因此觉得很不公平。二是信用评级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仍有缺陷。某些属于法律保护范围内的个人隐私的信用,就有可能限制授信人对客户全面信息的了解,从而使得授信人只能根据不完全的个人信息来对个人的信用进行信用评估,这样就很容易使信用评估系统产生间接的歧视。例如不喜欢欠账、喜欢现金支付的华裔,就难以得到较高的信用等级,美国现有信用系统的设计,就是鼓励有计划的还帐,或者说合乎游戏规则的欠账,常欠常还的人往往能够得到较高的信用等级分。美国公共利益研究小组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29%的信用报告有严重错误,70%有一般错误,41%的个人户籍资料不正确”。三是个人信用信息安全不易保护。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软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网络时代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因特网上,使用欺骗手段或者作为“黑客”进入信用数据库或金融机构的计算机系统获得他人个人财务、信用信息的事件越来越多。因此,征信机构如何确保个人信用信息安全性,是一个相当严峻的挑战。

3、大规模的消费信贷导致信用资本质量下降。消费信贷固然有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由于超前消费而面临破产,家庭债务在资产中的比重达到16%左右,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把40%以上的收入用于偿还债务,还有相当多的家庭无力偿还债务。1996年,申请破产的美国家庭为100万户,到1999年已接近150万户,增幅高达50%,平均每百户美国家庭就有一户申请破产,由此导致消费信贷坏帐急剧上升,金融风险增大,与此同时还将带来众多的社会问题。

四、几点启示

考察美国信用建设的历史和现状,对我们有许多启示,主要有:

⑴信用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依靠扩大本国信用交易总额来扩大市场规模、拉动经济增长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下,一国的市场规模会因信用交易而成倍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国企业的整体信用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

⑵信用是一种商品,是一种财富。在美国,信用可以流通,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由于信用激励机制的作用,守信者在经济利益上将得到实惠,而失信者则将付出沉重代价。因此,每个人都将会从经济角度去考虑信用的重要性。信用对公民个人,对美国国家来讲都是一种财富。

⑶信用建设也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对中国来说,可以直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信用立法经验、信用管理经验和信用运作方式,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从比较高的技术起点开始信用体系建设。中国建设信用社会任务虽然艰巨,只要全社会有需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一步一步的去做,在五年左右时间,建立起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还是有可能的。

⑷中国应选择自己的信用建设模式。可以兼取欧洲的政府主导模式和美国的市场主导模式之所长。由于中国与美国在社会制度和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信用建设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就中国目前而言,行政和司法的信用建设是关键,政府和司法部门及其延伸机构要在全社会树立依法、公正、正义的形象,为全社会建立信心,做出表率,良好的公共信用是建设信用体系的保证;企业信用建设是重点,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信用建设的重要群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取决于这个群体的信用水平。而个人信用建设是基础,信用建设最终是通过个人的诚实守信作为标志,公共信用人格和企业信用人格实质上是个人信用人格的外化。当前中国信用建设的重点是:尽快完成企业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的收集;制订与信用行业相关的法律;明确信用行业监管部门;在政府推动下建立全国性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收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资料,开展信用报告业务;制订和实施信用奖惩制度。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