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俱下
文化投资泛滥,并不意味着满地都是黄金,要选择一个估值合理、前景良好的投资项目似乎越来越难。基石资本合伙人林凌对此感触尤甚。
林凌2004年起就开始关注文化产业,当时没有太多人认为文化是下一个“金矿”,但他仍坚持投入,最终看到了创业板开通,以及华谊和华策相继上市,高达60倍的市盈率刺激起国内文化产业投资的热情。
就在林凌认为好日子就要来临时,投资环境却变得越来越艰难了。2011年,林凌跟踪了几年的一家公司—江苏广电旗下的幸福蓝海有意引入战略投资,让他见识到行业的火爆程度。该公司前后接触了共计60余家创投机构,从中遴选出10家招标,要求每家机构做30分钟的投资报告。林凌光是投资报告就准备了大半年时间,且反复修改,到最后一刻人家也不当场公布结果,“这让我们心里更加忐忑了。”
最终,只有三家拿到了投资的“入场券”,基石资本是其中之一。“回想起来,其过程堪比选秀。”林凌说。
另一位接触过幸福蓝海的投资人透露,有一家基金甚至是以30倍市盈率“入场”。“这已经是完全疯狂了。”该投资人告诉本刊记者,“国外即使华纳和迪斯尼这样的一流公司,二级市场的市盈率也不会超过20倍,这还是一级市场。他们怎么赚钱呢?”
一级市场的疯狂只能让二级市场更加疯狂,正如之前谁也没有料到华策影视能以高达85倍的市盈率上市发行一样,谁也不知道奇迹会不会再一次发生。
最早跟华策影视接触的是李青媛,当时她还在浙报传媒(16.45,-0.43,-2.55%)旗下的投资基金工作,2006年双方谈判已经到了最后签合同的阶段,却因对方不愿受到财务规范的约束而放弃,“当时觉得他们的财务太不规范了,要上市基本是不可能的。”结果三年后,刚成立不到两年的浙商创投以3400万收购了10%左右的华策影视股份,一年后这笔投资回报达到了十几倍,浙商创投也因此“一战成名”,成为当年最大的黑马。
李青媛曾跟手握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资金的国有文化产业基金经理交流,大家的感受一致是“很痛苦”,甚至是“越有钱越痛苦”。“手里有钱,却投不出去。明明看着有的文化企业资质很烂,但依然能上市,能挣到钱,大家都想不通、看不懂。”
目前,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改制上市成为热点。几家国有大型文化产业基金都会参与其中,好处是可以挣一点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差价,但这些机会并不被民营资本同等享有,毕竟是垄断资源。“现在是僧多粥少,我们都在发愁现有的项目做完了怎么办。”一个新成立的国资背景的文化产业基金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说。
在有人感叹看不懂挣不到钱的同时,有人则在闷声发大财。李青媛就见过不少房地产商,因为这两年房地产投资受限转而投资文化产业,个个都做得风声水起。“说实话他们根本也不懂什么文化,但见着政策利好就投,反正投资也不大,结果还真有几个投中了。”有几个项目已经在申报IPO且进入上市流程了,李青媛见到幕后的主要投资人后,对方却连他们的业务模式也说不明白,“反正在现有的环境下,投文化肯定是比房地产安全的。”李青媛说。
“我现在的目标是寻找下一个‘华策影视’。”因为主要参与投了华策影视,浙商创投合伙人李先文对于文化产业的热情依旧很高,只是已经不再看影视项目。“现在来找我投资的影视公司基本都是项目公司,根本谈不上可持续盈利和成长的能力,但都敢跟我吹说自己是下一个华策影视。”李先文认为,现在投资影视行业跟光伏能源行业类似,都需要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