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破除过程中的难点(2)

解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破除过程中的难点(2)

[杜志雄]:

根据08年绿皮书的资料:目前,一个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是3.31:1,也就是说,一个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的3.33倍,这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收入差距,这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状况。这只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在一定意义口径上的差别,实际差别可能要到消费层面上看,这个差别更多。

我们都生活在城市里面,我们的住房有政府补贴,我们有交通、饮用水等等一系列,我们还是有很多货币化的福利是没有进入可支配收入的。如果把这些加上去,有一些专家学者估计,甚至是1:6了。应该说,城乡差别是非常大的。造成城乡差别最重要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或者是二元经济体制,或者是社员社会体制。

[中国网]:

这种差距如此之大,也就提醒大家一定要减少这种差距。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要着力破除二元结构。我们想问一下,为什么会在这个点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什么关键的原因?

[杜志雄]: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首先我要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判断,或者说我们有一个基本规律。中国有一个特定的情况,早期因为没有殖民地来源的资源,也没有其他的外援。从一般的情况看,在工业化早期都是这样一种状况,都是要经历所谓以农促工,通过农业的剩余,聚集农业剩余,为工业化积累原始资本的过程。

但是从一些发达国家也好,或者是做的比较好的发展中国家来看,经过一时期,就是工业化达到一定时期以后,都要经历反向的运动。早期是农业在支持工业,到了一定的程度,都要用工业所创造的成果。这个地方的工业不是一般的工业,而是非农产业,用非农产业创造出的经济剩余反补支持农业这样一个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在中国的学届,特别是农村学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提出了,那个时候还没有到这样转折点的时候,没有得到政策的认可。

[杜志雄]:

应该说,在胡锦涛同志担任总书记以后,从2004年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讲话上提出,中国总体上进入了由以农支工,进入到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时期。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这样的,它既然是一个规律,大家可能都会看得到,问题是这个时间点在什么地方,或者是这个关键点在什么地方。

这个关键点可以从几个方面看:

第一,现在的三农问题非常严峻。比如说城乡收入差得那么多,这是世界上很少见的。农村是很凋敝的,这指的不是绝对的凋敝,是指相对于城市来说发展落后的。我们国家要干什么,全国国民在追求什么?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目标,一是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这是宏观的目标。

中观层次的就是在中期要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社会。为什么叫全面?全面是全体国民的小康,全体国民的小康作为城市居民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农村那一块。我们还讲要建设和谐社会,这都是中观,或者是中期的目标。

[杜志雄]:

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它的重点和关键点,或者是难点可能是在农村。所以我说关键点信号的原因,第一点就是无论从实现国家总体目标的需要来看,还是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都到了一个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在增强。这些年以来,我们的城市、非农产业,或者是工业发展非常快,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水平在大幅度提高。在这个时候,我们走过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但是总体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积累起了相对比较大的财政能力,这种财政能力已经开始能够局部的支撑得起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后以工补农和以城带乡的阶段。

所以一方面是需要,一方面是可能。从这两个方面看,它的确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上。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胡锦涛同志得出那么重要的判断,从领导人的讲话,到十七大,新农村建设都提出来,要以工补农,要以城带乡,并且到了这个历史时期。

所以这个判断和时机,从理论上、实践上,是能够相互吻合的。

保证农村居民享受的福利和城市的居民一样

[中国网]:

我们现在也说城乡二元结构是“破在眉睫”。我们想知道怎么去破,在破除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难题?

[杜志雄]:

我们刚才提到二元结构的关键性符号,二元结构所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多的,包括城乡产业二元结构,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城乡福利、城乡交通、城乡建设等都不是城乡一体化的,是不一元化的,都是不一样的。

[中国网]:

我们现在经常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名字包含了您刚才说的福利等一切。

[杜志雄]:

对,这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提法。但是大家理解这个问题的话,可能要更加具体。从目前讲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它所要做得事情,所要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是需要多管齐下的做,才能够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但是最关键的是,或者是核心的节点可能是一个是户籍制度的改革问题。另外一个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相对比较核心的问题。

[中国网]:

说到户籍改革大家很关注,因为城乡二元体制也是在户籍制度之上建立起来的。很多网友想问:这次决定提出要“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您是怎么看待户籍改革的?

[杜志雄]:

应该说户籍制度的改革是长期以来被大家关注,也在批评这个东西。我有一个基本判断,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户籍制度的改革方面,如果你能够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应该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它一直在往前推进。

现在可能剩下的是一些硬骨头,就是关于户籍改革难以解决的问题。我有一个判断,户籍制度所带来的恶劣后果,以及使得这个制度的改革变得越来越困难,就是进入到所谓“硬骨头”的状态。

户籍制度改革从一个基本的方向来看,它应该怎么回归到作为一个社会管理工具的基点上去,但是恰恰在这一点上是比较难的。什么是社会管理工具?就是你作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只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或者是选举上的意义,你从甲地搬到乙地,只要你在乙地有一定的时间,你肯定要取得乙地的居住权,就是我要知道有某某人在这个地方。

现在的问题可能不是这样。特别是城市的户籍在户口上面附着了太多的社会货币化的福利,就是刚才说的,正是因为城市户口后面的福利太多,这个可能比较抽象。什么是货币化的福利?就是只有有城市户口的人才可以上学,城市户口的小孩可以免交学杂费,可以买经济适用房,可以有很多的就业机会,这些都称之为“货币化的社会福利”。

[杜志雄]:

现在我要把这个东西分开,那些货币化的福利可以采取一个其他的方式,政府的公共服务方式,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来实现。户籍就回归到你就是一个社会管理的工具就好了。但是现在看起来这种剥离是比较难的,所以我要说,户籍制度的改革第一步要做减法,就是要把附着在城市户口上的福利剥离掉,少一点。

做这种减法可以,城市政府,或者是有财政能力的政府,对于一些新进入城市的,已经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外来人口,没有获得福利的城市人口,能够让他的孩子在这里上学,让他能够在这里买房。你给他这样一个权利,肯定没有增加太多的支出,但是事实上把原来户口型的福利松开了。

另外一个事情,为什么农民工、外来流动人口不容易得到城市户口?主要是:一是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农民获得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太少,他只要接纳你成为城市居民,政府就要拿出一部分才给你。我们的目标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思就是还要做一个加法,就是把农民身份,或者是拥有农村户口,把这些人的福利水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他能够享受到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当城市和农村的福利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或者是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一致的时候,你觉得户口还有用吗。

[中国网]:

也就是说,加号和减号最后应该划一个等号。

[杜志雄]:

对,最后是等号。这可能是短时期内还难实现的,我们说它是一个梦想。但是我相信最终解决问题要到这个地方。

大家想想看,如果拥有农村户口的人所能够享受的社会福利社会,和拥有城市户口的人享受的福利水平是大致相同的话,你还要城市户口吗?这在中国,并不是说空话,中国今天的市场有很多地方已经实现了这样一个状况。

比如说相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甚至农村的福利水平比城市高,他还要城市户口吗?不要了。所以一个是要做减法,就是把附着在城市户口的货币化福利剥离,你还可以拥有,但是不要和户口挂钩。做加法是把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和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提高,使得能够局部的均等,实现城乡基本均等化。这个时候,户籍制度的改革就是水到渠成了。

所以归纳起来就是几个意思。第一,这些年是在往前走的。前天公安部有一个讲话,宣布说全国有13个省份取消了农业户口,但是不像我们说得那样的状况,这种简单的取消没有太大的意义。

[中国网]:

最终的意义就是要保证农村居民享受的福利和城市的居民是一样的。

[杜志雄]: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基本。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