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枝盛和孔明安还对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进行了研究。曾枝盛指出,后马克思主义者利用偶然性范畴否定历史决定论和必然论、为多元政治辩护、为反对本质主义寻找借口,最终是为谋取“多元霸权”[35]。孔明安指出,链接是理解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的核心概念。链接是发生在主体身份之间的、话语性的、偶然性的建构实践活动。拉克劳、墨菲的链接虽然力图避免近代哲学的本质主义和还原主义,但却仍然避免不了其“唯心”倾向和还原论的嫌疑[36]。
王平从现代性批判的角度切入对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他认为,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特征的预设。借鉴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手法,后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本质主义、中心主义、二元论、普遍主义等现代性特征,并据此对马克思主义展开了批判。后马克思主义以为对现代性的批判就可以摆脱现代性,然而它在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由于自身的先天论、还原论以及虚无主义特征,使得它依然归属于现代性阵营[37]。
莫雷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两篇文章都将拉克劳、墨菲与齐泽克进行比较。在如何理解全球化背景下革命的新形势和左派所应采取的政治策略方面,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拉克劳和墨菲主张“回到领导权斗争”中去,建立多元的激进民主策略;齐泽克则主张从这种激进民主“回归”阶级斗争。两者的差异体现了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潜在地反映了后现代政治叙事逻辑的转变[38]。在对主体概念的理解上,他们之间存在一致性,都拒斥传统的、透明的、统一的主体。拉克劳和墨菲把主体理解为话语立场的主体,主体是分散的、多元的,齐泽克则把主体理解为不能被符号秩序所整合的无意识主体[39]。在此基础上,他们消解和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建构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
还出现了一种倾向,就是对拉克劳、墨菲进行分别研究。周凡研究了拉克劳后马克思主义转向之前的接合概念,陈炳辉、付文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观点上尽管与作为一个整体的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大的差异[41],但表明了国内对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
五、对国内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评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国已经从“一开始的激烈反应和争鸣过渡到较为平和、冷静和深入细致的学术探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路径切入后马克思主义,“以学术追问的方式不断更新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不断重塑后马克思主义的‘外形’,不断扩大后马克思主义边界,不断丰富后马克思主义探讨的问题域,不断密切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政治生活的关联。”[42]除了以上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国内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绩还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翻译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有关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包括拉克劳和墨菲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2003)、拉克劳的《我们时代革命的新反思》(2006)、墨菲的《民主的悖论》以及巴罗的《批判的国家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巴特勒、拉克劳、齐泽克的《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2004)、墨菲的《政治的回归》(2005)、斯图亚特·西姆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2011),保罗·鲍曼的《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2011),安娜·史密斯的《拉克劳与墨菲:激进民主想象》(2011)。这些一手资料、二手资料的翻译大大便利了国内的后马克思主义研究。
其次,表现在后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曾枝盛是较早进行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他的《后马克思主义》早在2002年就于台北出版。周凡是国内后马克思主义研究最著名的青年学者,他主编的《后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批判与辩护》于2007年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前者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背景、问题域及理论特征,后者全面展示了国外学者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碰撞与反思、探讨与争鸣。在后来的研究中,这两本书成为国内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周凡于2010年出版《后马克思主义导论》个人专著,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出版的,是国内第一本比较详细、全面地研究后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著作。现在的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经不限于曾枝盛、周凡、胡大平、孔明安,而扩展为一个更大的学术群体,张一兵、杨耕、陈学明等权威人物也在后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上有所阐述,仰海峰、文兵、夏莹、陈炳辉、张秀琴、卢春雷、王平等青年学者也撰文对相关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孙亮、莫雷等80后学者也介入进来,相关的博士论文已有十余篇之多[43],还将有更多的博硕研究生将后马克思主义纳入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作为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后马克思主义以其特有的思想品质与独创性的阐释路径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成为众多理论家与学者回应的对象。”[1](P12)
但也应当看到国内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不足。从以上研究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中也能看出,尽管国内的后马克思主义研究涉及了很多方面,但是研究依然不够深入。首先表现在述评较多,理论建构不足,很多文章都是先把拉克劳、墨菲的理论或是国外对拉克劳、墨菲的研究概述一番,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其次表现在很多问题尚处于争论当中,如后马克思主义广义上的边界问题、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后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等,还没有定论。这可能与国内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有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