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放缓,中国还有一套三点的“组合拳”可用

面对经济放缓,中国还有一套三点的“组合拳”可用

核心提示:未来经济学教科书中,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必然是值得深入讨论的案例。经过34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开始面临增速下行和通胀压力共存的困境,滞胀风险悄然袭来,但与1978年改革开放时不同,现今中国经济可谓高处不胜寒

未来经济学教科书中,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必然是值得深入讨论的案例。经过34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开始面临增速下行和通胀压力共存的困境,滞胀风险悄然袭来,但与1978年改革开放时不同,现今中国经济可谓高处不胜寒。

很多经济学家常常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GDP份额来划分中国的经济阶段。在清末之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GDP份额长期徘徊在20%左右,远超世界其他国家。此后,这一比值开始下降,到1978年改革开放时,这一比重仅为1.76%(数据来源为世界银行对全球及中国历年GDP总量评估及其占世界GDP百分比表格)。后来,该份额开始快速攀升,截止到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经济份额的比重已达到9.39%,根据一份名为《2015亚洲》的报告预测,到2015年,中国GDP所占世界GDP总量的比例将再次回到20%,届时,中国将再次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这样的发展速度表明了中国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但也说明了中国对发展速度过于依赖的现状。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曾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官员和经济学家也反复提到“保八”这个口号。此后,中国开始进入通货膨胀(简称通胀)。

事实上,中国经济要面对的远不是单纯通胀这么简单。2012年4月14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8.1%,这也是中国GDP自2011年达到9.7%以来连续第5个季度增幅下降。而在该数据发布5天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数据显示,受食品价格上涨因素推动,3月全国CPI同比上涨3.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5%,非食品价格上涨1.8%。而更有意思的是,在CPI数据公布的当天,福临门等食用油涨价8%,有地方市场上的香菜达到了10元一斤。

对此,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已经进入“滞胀区”,未来即使经济下滑加快,通胀率依然很可能继续上升。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更加悲观,他甚至在去年12月就已断言:“明年中国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经济滞胀完全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这样的判断得到了私募基金的肯定,因为担心中国经济陷入滞胀,中国股市即使在养老金入市的重磅利好面前,依然保持相当的克制。

当然,中国对此并非没有准备,实际上,面对经济放缓,中国还有一套三点的“组合拳”可用,而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城镇化。

城镇化是一尊“菩萨”?

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年底,几乎每个国家政府都有一套救市方案,作为其中最“抓人眼球”的方案之一,中国经济的4万亿投资计划却一直备受争议。作为世界救市契机的典范,中国4万亿投资抛出的时机可谓妙至巅毫,但与其良好的开端相对,最终该项政策的大多数资金补贴都流向了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相关利益者那里。

中国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其文章中认为,4万亿投资使得投资的边际产出效应进一步下滑。根据有关资料,中国的边际产出效应从1994年以来出现了直线下滑。由1992年的0.39降到了2009年的0.2,也就是说,上世纪90年代初2-3个投资单位可创一个GDP增量,而到现在5个投资单位往往还得不到一个GDP。这也直接导致中国投资政策“熄火”。

更为严重的是,在投资政策“熄火”的同时,出口和内需也问题重重。国家海关总署4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3月,中国进出口总值8,59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7.3%。其中,出口4,300.2亿美元,增长7.6%;进口4,293.5亿美元,增长6.9%;累计贸易顺差为6.7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自2010年开始,中国进出口数据增长一直维持在20%以上。而在此前,对此数据悲观的预测也在10%以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原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中国外贸形势严峻,外贸顺差可能会大幅缩水至500亿美元左右,出口对GDP的贡献会下降。”

虽然出口形势严峻,但与目前内需情况相比还是颇具暖意。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地提高产品产量,以支撑它脆弱的繁荣,这使得中国创造出了比发达经济体国家更多的过度供给。随着中国长期以来支撑经济高增长的“人口红利”开始衰减,未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劳动力供给下降、劳动力成本提升的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尤为严重的是,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边富边老不同,中国的趋势明显为未富先老。可以想象,随着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不断攀升和对社保体系要求的不断升级,中国经济未来的需求状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的判断可能使其显得更加冰冷和残酷,他认为:如果中国要在“十二五”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将使总的养老资金账户亏空(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用于支付老年退休人员)数字增加,预计养老账户的亏空额度会在2万亿元左右。

经济的三驾马车同时出现问题让中国政府左右为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成为了中国经济的“菩萨”。

从世界城镇化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为78%、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为49%,按照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的估算,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要有大概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这将带来庞大的基础建设投资。全国政协常委陈凌孚曾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告诉记者:“从长期看,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于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事实上,每一个坐过中国火车的人对此都应该深有体会。透过火车那沾满灰尘车窗,人们会发现铁道两侧的房屋多有“疮痍”,它们像衣服的补丁一样,穿透窗户,扎入人的眼中。这样的情景不仅仅出现在那些正在发展的二线城市,甚至在北京、上海这样号称国际化的都市,也依旧有着这样“补丁”。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这些“补丁”是连成一片还是零星孤立着。可以想象,这样的地区正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最具活力的所在,众多居住在此的居民将被安置到新的楼房之中,这些项目中的大部分将创造出新的有效投资。

“但有一点必须要引起注意,”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陆燕荪告诉记者:“城镇化可能只能起到消耗和清理原有产品库存的任务。”这并非是无根据的说法,从他国的城镇化经验来看,城镇化本身带来的就业和消费是微乎其微的,消费需求是由中产阶层所决定的,而城镇化过程中中产阶层的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位河南的城建商曾忧伤的告诉记者,很多当地农民在让“农民上楼”的工程中被请上了楼,但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从此衣食无着,困苦不堪。对此,河南省济源市市长赵素萍评价说:“让农民上楼就像革他们的命”。

目前经济学界主流的观点认为,在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不仅仅只是一般的社会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资源、环境、生态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还有城镇化后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资源短缺等“现代城市病”和土地资源浪费、劳动力缺失和留守儿童等“农村空心化”问题。而从城镇化速度来看,刚搞改革开放时,中国城镇人口只有两亿,现在接近七亿,34年间增长350%左右,这在世界上都很难找到相似的对比对象。民政部“全国农村社区建设专家顾问组”顾问项继权认为:“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城市化的‘大跃进’,这是一股在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的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城市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市化发展轨道。”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超50%,这样的速度的远远超出了学者的预计。根据2009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预测,“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城镇化进程仍将处于一个快速推进的时期,预计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2%左右。”可事实是,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比预计提前四年完成城市化目标。那么,未来四年中国经济该怎么办?

不久前,与城镇化政策配套的 “家电下乡”已经开始出现疲软之势。2011年4月,四部委发文加强对家电下乡进行政策监管后,下乡销售数据急转直下。根据2011年商务部数据显示,4月,全国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28.8万台,同比下降31%;实现销售额87.2亿元,同比下降12%,销售量和销售额均出现大幅度下滑;5月,全国家电下乡产品共销售578万台,同比仅增长0.90%;8月,家电下乡销售产品696万台,同比下降1.3%,可以看出,家电下乡政策对市场的刺激作用当时就已呈现出递减拐点迹象。

对此,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也表示:“最有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中产阶级在中国严重不足”。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消费需求肯定是以低端需求为主,想想看,谁会指望刚刚进入城镇化的地区马上就用更高端设备来盖房子、修马路、做公共设施?谁能指望刚刚住进楼房的农民就开始消费高端的汽车、太阳能和大屏幕液晶电视?

“通俗地讲,中国城镇化只是在原有经济结构受挫时,开辟出的新的增长量,它所重复的依然是上世纪中国经济所做的让现代经济部门从传统经济部门中吸取廉价劳动力的二元经济模式。在这种增长量下,中国经济依然会重复犯以前的错误,所以,单独寄希望城镇化来做中国经济的‘菩萨’,并不现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这样告诉记者。

其实,早在1954年,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就已提出,在劳动力从传统经济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劳动力的工资很难提高,而随着二元经济转移的结束,劳动力的工资将逐步提升,这一拐点被称作刘易斯拐点。

自2004年开始,中国的人均年实际工资增长速度开始进入加速阶段,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3,708元,比2005年增长75.8%;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431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城乡居民工资同时大幅上涨。与此同时,很多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对此,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曹建海在内的一大批学者认为:“中国已出现‘刘易斯拐点’,预计2014年前后进入劳动力实质性短缺状况。”

在这一时期,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升很难避免,工人会倒逼着自身所在的企业升级,向利润更高区域转型。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