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放缓,中国还有一套三点的“组合拳”可用(3)

面对经济放缓,中国还有一套三点的“组合拳”可用(3)

核心提示:未来经济学教科书中,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必然是值得深入讨论的案例。经过34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开始面临增速下行和通胀压力共存的困境,滞胀风险悄然袭来,但与1978年改革开放时不同,现今中国经济可谓高处不胜寒

深化改革应取得新突破

兜兜转转,中国经济问题如果想要持续增长,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市场中,而要解决市场经济问题,则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投入过多,成本过高,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体制始终没有建立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在于经济体制障碍没有消除,改革的力度不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对此也深表认同,他说:“我们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的进展,因为这是解决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关键。”

实际上,很多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潜力将下降最重要的一个担心就是,国进民退和政策执行不力。通过几百年的研究,经济学家发现,国有企业虽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其劣势也一样明显:生产效率低下、易于滋生腐败和阻碍竞争,这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游说政府控制国有企业行业的有力武器。而现在,随着“用工荒”与“就业难”这种新的社会问题的深化,需要有更多的优质中小企业来吸纳就业人口,维护社会稳定。

在2010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题为《民营经济要成为富民经济》的演讲让人深省,他说,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民营经济解决了中国80%的就业,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目前富民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一个重点,中国人要进一步富起来,必须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

2012年4月温家宝在南方调研后表示: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少数几大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只能到它那儿贷款才贷得来,别的地方很困难。我们现在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根本来讲,还是要打破垄断。中央已经统一了这个思想⋯⋯这使得多数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备受鼓舞,在他们看来,中国在深化经济改革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但是,随着惊喜的褪去,很多人开始担心中国在经济政策的执行上力阻碍重重。宗庆后曾在人民网举办的“2010中国产业经济论坛”上对记者说:政策执行不力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他看来,当前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像中央政策执行力不够、扩大分配落不到实处、政府职能弱化、“土地财政”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政府各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与初衷相背离,且不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牵制。

这样的表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克制。近两年来,很多人经常会收到一些“垃圾”短信,这些短信无一例外的以无抵押、无担保、超低利率,最快一天放款为题吸引人眼球。与此同时,中国中小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倒闭风潮和企业家移民潮,这并非是一个好的信号。一般来说,对于老龄化开始的国家而言,需求疲弱持续时间越长,造成的后果可能就越难以收拾。日本和欧洲在过去20年中的经历值得借鉴,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造成了这些经济体生产率增长的下跌。随后不久,他们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开始缩减,而一系列的政策失误和执行不力使得金融危机的后遗症阴魂不散。在这当中,通货紧缩乘虚而入,其后,出现在这些国家面前的是经年累月的疲弱需求和缓慢供给的循环组合。

对此,吴敬琏感受颇深,他说:“目前改革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或多或少都与垄断和政府职能有关。政治不改革,经济改革也落实不了。”现在,以吴敬琏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感到,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面临的阻力和困难正在加大。随着几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觉得没有必要推进改革,改革的压力和动力在减弱。

这样的观点得到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的认同。贾康认为,与30年前改革能得到全体响应有所不同,当前许多改革措施都不可避免地触动到既得利益,很难实现改革初期“全民受益、无人受损”的局面,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期、疲劳期和胶着期。贾康告诉记者:“中国的改革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攻坚期,必须以攻坚的勇气进一步推进改革,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个可喜的信号是政治体制改革正在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温家宝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如是说。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