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重新认识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刘世锦:重新认识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发展方式转变,或增长模式的转型,首先涉及到对已有增长模式的评估。现在有一种奇特现象,即国内外对我国增长模式评估出现反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的突出表现,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兴趣日浓,总体上给出了积极评价。反观国内,对增长模式的批评要更多一些。如何客观、历史从而正确地看待和评价我国的增长模式,确实是一个重要问题。

如果说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堪称奇迹,同时又认为我国的增长模式“落后”、“不行”,逻辑上难以自圆其说

事实上,回过头看,特别是在国际视野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不难发现我国的增长模式具有诸多重要而独特的优点。例如,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达成的自上而下、广泛而持久的“发展是硬道理”的社会共识,近些年又上升到“科学发展”的新境界;以“摸着石头过河”、“双轨制”等为特色的务实而有效的市场化改革;实施多层次而又稳定持续的对外开放,较深程度地介入国际分工体系;以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为基础、虽不平衡但可互补的国内市场体系;在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的条件下求得改革和发展的平衡推进等。

总的来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显著特点是“地方竞争”。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以至更低层面的政府之间,都进行着通过改进本地投资和发展环境而争取外部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竞争。有一级政府,就有一个竞争主体。这种独特结构是我国传统政府治理结构和市场经济结合的产物。当市场机制驱动的商品和资源跨区域流动以后,“强政府”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交易者信用、动员本地要素并提高其质量、改进政府办事效率等方面,都表现出组织资源上的优势,在工业化处在起步或较低阶段时,此种优势更容易得到体现。而客观上存在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又刺激了对这种组织资源的利用。值得研究的是,这种也被称为“发展型政府”的特点并非出自预先设计,而是在改革实践中通过适应性调整逐步形成,事后被观察和认识到的。这一点恰恰体现了我国改革的特点。

事实上,我们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认识仍有待深入。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但我们对这一奇迹仍处在“知其然”,很大程度上“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而处在这种状态就存在着一种可能,即不经意间将一些原本难能可贵的东西否定甚至丢掉了。比如,我国的高储蓄、高投资是高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现在被视为增长模式中的突出问题。如果考察一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个因素正是其缺少且长期以来难以具备的。

强调优点,并不意味着否定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问题在于如何理解这种缺陷

当然,这样的观察并不否定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问题依然是如何理解这种缺陷。通常认为,现有增长模式导致了几大不平衡,包括内外不平衡、投资消费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那么,这些不平衡是真正问题所在,还是更深一层问题的外在表现?我们认为,注意力应主要放在深层问题上。目前最值得关注的深层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能源、土地、金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不同程度存在的扭曲,导致资源误配和结构失衡。比如,要素市场扭曲促成了“虚高”的出口竞争力和过高比重的资源消耗产业。二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垄断性较强的非贸易部门(以基础产业为主)与以非国有企业为主、高竞争性的贸易部门(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代表)并存的二元结构。不少研究表明,前者在占有大量资源的同时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后者,并包含了日益增长的金融财政风险。我国的产业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后者。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