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春耕大忙。一连数天,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史世领为村民选购良种四处奔走,“种子、化肥关系到一年的收成,这时候农民最需要我们村干部帮助拿主意,为了大家这份信任,我必须好好干。”
与史支书一样,虽然“一身疲惫,两脚泥泞,三餐不定,四季忙碌”,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到的绝大多数村支部书记都觉得肩上责任重大,工作干起来有劲头。
本刊记者走访全国多地了解到,尽管队伍能力、水平还存在不小差异和提升空间,但在各地党政领导、基层干群看来,这些年村党支部书记群体整体素质提高得很快,工作主动性不高、队伍不稳、后继乏人等老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逐步解决,不少地方的村支书已由“不想干”变成“争着干”。
“这些年是工作报酬提高速度、增加幅度最快的几年”,接受采访的多位村支书告诉记者,许多地方村党支部书记的报酬甚至成倍增长,很多地方已为村支书按月或一次性发放离任补助,并办理了养老保险或新农保、医疗保险等。
在政治待遇和出路上,各地落实中央政策,积极探索新机制,解决村支书后顾之忧。目前全国已累计从村党支部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3846人,已有4215名村书记通过考试被录用为乡镇公务员,3399人招聘为事业编制人员。
村支书岗位正由过去“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干头、工作上没劲头,离任后没靠头”变为“干好有发展”“退后有保障”,岗位的吸引力明显提高。但一些受访的村支部书记表示,随着中央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加大,他们履职的信心更强了,但新时期新要求也让他们感觉工作压力增大,内心仍有困惑。
从“执行人”到“服务者”
随着农村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环境、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村支部书记群体也正在出现一些新变化。
队伍年轻化、知识化趋势明显。选拔优秀青年党员、致富能手任职和增派大学生村官等方式降低了村支书平均年龄,目前全国村支书队伍中,35岁以下者已增加到4万名,占6.8%。随着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年轻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部分地区还通过在岗培训、鼓励在职学历教育等措施,提高村书记文化水平和发展能力。目前,全国的村支书大专以上学历者有6万名,占10.3%,部分地区已有硕士、博士生走上村支书岗位。有8.2万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3221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角色由“管理者”“执行人”向“服务者”“领头人”转变。农村税费改革后,特别是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等政策的实施,村支书的日常工作已由过去主要是执行上级指令“催粮、催款、搞计生”,转变为当好科学发展宣传员、新农村建设带队员、致富示范员、社会事业组织员和维护稳定协调员,大多数村支部书记正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定位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换。
“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成为村支部书记普遍的目标追求。“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措施的普遍实施,增加了农村党员在支部书记选举上的话语权。“四议两公开”、提高村两委“一肩挑”比例等政策也让村支书越来越意识到,要想当选、留任,不仅需要上级的认可度,也离不了党员、村民的信任,谋求“两全齐美”成为村书记的普遍行动选择。
缺人缺钱致富难
2012年3月的一天,本刊记者来到河南省长垣县魏庄镇大西村。还不到早上8点,就看到72岁的女支书赵玉兰正指挥人往汽车后备箱里装豆子、小米等土特产,准备去县城为修路筹款。为了村里修路,一周内,赵大娘已经往省城和县城跑了三趟,她把在省城工作的儿子、媳妇、侄子等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都发动起来到有关部门去“公关”,争取政府补助款。
湖北省英山县草盘镇一位名叫万绍贵的村支书同样满腔热血为村里办实事,为解决抗旱难题,他个人贷款8万元挖堰塘,结果无力偿还,只好辞职外出打工。
像赵玉兰、万绍贵这样的例子,在中西部农村并不鲜见。
据调查,在中西部地区,90%以上的村庄没有集体经济积累。自取消乡统筹村提留以来,国家和省级财政每年转移支付给中西部地区各村庄的集体经费在3万元左右。除去村两委干部生活补贴,订阅党报党刊,缴纳村委会的水电费和购买笔墨纸张的费用,大多所剩无几。村集体没财力,是不少在2011年村两委换届后新当选班子为群众办事遇到的“第一难”。
部分受访村支书反映,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是解决农村党组织有钱办事问题的基本前提。但目前看,村级经济发展出路难找、可利用资源不多、增收渠道窄、发展不平衡、村集体负债严重等诸多深层次问题,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有的村级组织为村民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较弱,村支部书记也就难以树立威信、凝聚民心。
受访村支书们告诉记者,带领群众致富,比缺钱还难办的是缺人。
四川省大竹县庙坝镇华山村,是个海拔1350米的山村,原有891口人,如今年富力强的村民纷纷下山外出打工,留守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一共只有300来口人。村支部书记杨帮武为村庄努力争取到了国家扶贫项目,政府投资开发“秦王桃果园”,项目要实施了,却发现安排村民去学技术都找不到人。这样的农村“空壳”现象在广大中西部地区非常普遍。
“老百姓的工作不好做”
除了缺钱缺人,无论是在中西部贫困地区还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老百姓的工作不好做”,也是村支书们说得最多的。
河南省长垣县蒲西街道太子屯村修村路,个别户不愿自家门前的空地被占,就阻止施工。村支书王树久说:“想图方便,却又一点儿也不肯付出,对待这号村民,除了狠狠骂他,我实在没啥高招儿。”
村支书们反映,过去向农民征收税费的过程,其实也是组织管理村民的过程,现在不向农民收税费了,对农民组织管理的手段几乎没有了。有的村民光想依靠集体,又不想给集体出力。
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支部书记魏华伟是位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干了5年,他说:“村支书也是村民,在法律上没有管理其他人的权力,只能通过教育、服务和个人的人格魅力感染人,带动人。”
在东部发达地区,这样的难题同样存在。浙江省临海市涌泉镇梅岘村是个富裕村,村集体年收入达四五十万元。为村里一块被征用土地补偿标准问题,村支书孔先顺犯了不少难。“20年前国家征用村集体土地,画个圈,敲个桩,补偿办法一公布就可以了。现在农民民主意识提高了,征地补偿办法99户都同意,1户不同意,就办不成。”
孔先顺说:“这边上项目,急着征地,那边群众要讨价还价。村干部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利益分配等引发的矛盾较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较重。但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常感“老办法不管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尚缺少社会管理的方法,在矛盾纠纷处理上易“束手无策”。
据中组部统计,全国农村党支部书记大多55岁以上,一些人工作上存在思维定势和惯性,在文化程度、思想观念、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差距,能力水平需要快速提高;而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缺乏处理农村社会事务、开展农村工作的实践经验,有些工作方式方法只靠教育培训很难掌握,需要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而一届村党支部书记任期只有3年,任期短,刚刚“上路”又要面临换届的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