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20年,也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大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回顾历史,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对加快转型发展、排除各种阻力干扰、全面推动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报社评理论部特别开辟系列访谈栏目,约请国内知名学者就中国改革的目标、形势、动力、模式、难题、前景等议题展开讨论。
魏加宁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88—1991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大学等任客座研究员。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1991年底,他提出“中国经济正处于新的一轮大起之前夕”的判断。1992年底提出应对中国经济进行“早期微调”的政策建议。1995年提出早期预防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建议。2001年,作为项目协调人,参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金融安全与金融改革”课题组。2003年,开始研究 “地方债问题”。2005年以来,承担了 《泡沫经济与不良资产》、《存款保险制度研究》、《金融救助研究》、《金融领域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总结》、《金融安全网》、《地方政府融资问题研究》等课题。
不要错失改革良机
中国经济时报:30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道路是十分正确的。但改革的过程也充满了曲折,争议一直存在。回顾最近几年,您怎样评价改革的形势?
魏加宁:我认为,过去5年,最大的教训,就是坐失改革良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了。其实,本应正好借着危机带来的压力,抓住机遇,全面推动国内的体制改革。可遗憾的是,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如何应对增长速度下滑上了,许多重大的基础性改革都没有大的动作。
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经过一轮的放松——紧缩调控,现在的经济形势仿佛又回到了2009年的状态,增长速度再次快速下滑。怎么办?再搞4万亿投资计划?再搞10万亿天量信贷?显然不行了,财政风险不允许,因为地方政府债务已经一大堆了;金融风险不允许,因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房地产贷款风险以及民间借贷风险也已经一大堆了。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当前或今后10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呢?是财政风险,还是金融风险?
魏加宁:我认为,今后10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不改革。不改革,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不改革又会怎么样呢?
魏加宁:从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中我们不难得到答案。
首先看日本的教训。我最近刚刚从日本考察存款保险制度回来。一位日本的金融专家告诉我,他们在对日本的金融改革进行反思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日本之所以有今天,经济停滞长达20年之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的金融自由化实行得太晚了。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没有实行国内金融自由化,而是搞 “护送团队”、人为压低利率,结果资源扭曲配置。等到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了以后,才开始推动国内的金融自由化。那时潜在增长速度已经下来了,但是为了追求原来的那种高速度,于是就拼命放松银根,一边放松银根,一边推金融自由化,结果,过剩的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领域,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最终泡沫破裂,泡沫破裂又与人口老龄化重叠在一起,导致日本经济至今一蹶不振。这就是日本的教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