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均收入。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人均收入翻了好几番,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具体来讲,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是340多元,2006年是11760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1978年是134元,2006年是3587元。财政收入,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1100多亿人民币,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了将近4万亿人民币,2007年达到5万亿人民币。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的外汇储备,按照中央银行的统计是16000多亿美元,从3月份到现在,平均每个月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都达到六七百亿。所以,无论从人民收入来讲,还是从国家国力来讲,都有了巨大的提高。
再看我国产业的发展水平。我国现在有50多种产品占据了世界第一位,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以往推进工业化,我们主要解决了一个“从无到有”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的是“从有到优”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的产业规模上去了,做大了;另一方面还要提升素质,加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还要做强。其中最重要的是加速提升人的素质。
从变化的角度看改革开放30年
这30年发生的变化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谈。
一是经济建设。首先,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这是第一个非常直接的变化。唐山地震和今年汶川大地震,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综合国力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民众财富的增加,这次很多私人、私企捐助的数额很大,过去唐山地震时就不可能有这样规模的社会捐助。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藏富于民,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实力也在增加,所以才能够拿出来这么多钱来支援国家建设,帮助国家渡过难关。其次,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再次,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既和西方国家不一样,又和传统社会主义不一样,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中国特色的话,这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特色。还有,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进展。现在我国在利用两个资源、两种市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标志性事件就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对中国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中国从过去完全拒绝利用世界市场到利用世界市场,从利用世界市场到能够对世界市场施加影响、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早期限于精神文明建设,现在的文化建设是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最近国学很热,这实际上就是重新塑造新的民族文化的过程。现在中央强调提高对宗教、民俗、传统节日的认识。文化上的这些变化最终会逐步形成崭新的生活方式,在新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最终会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文化。这种新的中国文化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文明,同时又对世界有说服力。
三是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最突出的就是民主法制建设。相对来讲,尤其是法制建设,在我们国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法制建设最核心的就是对人民权利的保护和认可。党的十五大就强调财产权利不可侵犯。党的十六大强调财产收入的合法性,强调要素分配的合法性。党的十七大强调了两条:一是积极鼓励和保护人们的财产性收入,二是鼓励大家去创业。因此,在中国来讲,法制在经济领域最大的一个进步就在于它强调充分保护人们的权利,而这些权利中最核心的就是财产权。
四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最核心的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单一的社会变成了多元的社会,利益关系多元化了,人的身份多元化了,社会矛盾多元化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利益协调和秩序维护问题,处理这些问题、矛盾,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统筹兼顾。现在,我们党正在努力推进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逐步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五是党的建设。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地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讲到我们党历史上的两大思想飞跃。这两个飞跃跟党的转型密切相关。第一个飞跃时,党是一个革命党,领导人民干革命。第二个飞跃时,党是一个执政党,领导人民搞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革命党和作为一个执政党是不一样的,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至少有三点不同:一是不能再特别强调阶级立场,二是突出了对执政能力的要求,三是执政党制度建设。
总体上讲,这30年来的变化是非常大的,而且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变化,而是一种性质上的变化。这种质变的核心就是,我们现在开始真正塑造一个现代化的社会。
支撑改革开放30年的关键
改革开放30年,支撑我们取得成就的关键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理论建设,二是制度建设。
第一,理论建设。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有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实际、更符合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认识,所以有了这样一套理论。从一开始讲思想解放、真理标准讨论,到后来探讨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一直到后来中国要不要搞股份制等,这一系列理论建设的核心就是解决一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我认为这个过程主要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思想路线上、认识方法上的理论建设。现在有三句话: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就是一切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就是要不断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路线已经得到全党的认同,也得到了老百姓、全社会的认同。
第二个层次,是具体改革开放路线方针上的理论建设。比如说市场经济理论、对外开放的理论、民主法制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都有很多崭新的成果。
第三个层次,是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理论和知识建设。比如说管理知识、对外开放的一些理论知识、WTO的理论知识、发展产业的理论知识等。我们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比如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里面很多的理论知识从以往的经典作家那里找不到,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那里也找不到。这样的一套理论知识就要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形成。
第二,制度建设。一是经济体制,二是政治体制。这里主要强调经济体制建设。
我国最大的经济制度建设,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在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下面,有一系列小的制度建设,股份制就是其中的一个。股份制是今后经济发展中一种主要的企业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是自由流动的,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对经济发展来讲,它要求的不是人治而是一种制度的治理,需要给企业发展提供一个长久的制度保障。在政治建设上有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问题,在经济建设上也有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问题。这种转变,就是股份制,股份制是一个比较好的法律框架。
改革开放30年来从经济制度建设来说,比较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股份制。市场经济解决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体制问题,股份制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机制问题。邓小平同志就特别强调,要把改革开放的成果用制度的方式巩固下来,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