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井君:未来中国文化剪影(4)

庞井君:未来中国文化剪影(4)

自由和自然都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两个最根本、最普遍的价值追求,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性所在,是现代全人类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更是我们推动社会完成转型、建构新的社会价值体系必须遵循的两个根本价值准则。从理论上说,这两个价值应该是不分先后的并列关系,在更高层面上也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价值主体,统一于主体价值最大化的生命需要。现实的情况当然要复杂得多,任何一个民族和文明形态一刻也没有只选择一个价值而完全抛弃另一价值,但价值的重心显然有很大差别。从总体上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复杂因素的影响,中西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分野,西方走的是“自由-自然-自由自然”之路,中国走的是“自然-自由-自由自然”之路。西方发展了自由价值,中国发展了自然价值,各自有自身的优势,也有因片面而造成的缺陷。毋庸置疑的是,在近现代的文明冲撞中,中国以自然为支撑的价值体系显然敌不过西方以自由为支撑的价值体系,节节败退。单单依靠自身传统的价值体系也难以开辟出一个现代社会。然而,在自由价值充分展现的现代西方社会向后现代转型过程中,自由价值逐渐超出了应有的限度并出现了严重的异化,社会发展的危机让西方人的目光逐渐转向东方,中国的自然价值魅力不断彰显。今天,二者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应该说,中华文明因充分发挥了自然价值而对全人类未来共同价值体系的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也在完成自身的现代性价值转换上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本来就占有自然价值一极,另一方面我们警醒到自由价值缺失以及开始弥补的时间比较早。现在全面综合自由自然价值、全面建设社会核心价值的时机已基本成熟。然而,现实的状况不容乐观。一百多年来,我们在器物、制度和生活层面吸收、借鉴和运用了西方自由的原则,但在核心价值层面,自由价值并未旗帜鲜明、名正言顺地得到各方的认同,因西方工业化模式所引发的各种现代性问题却充分地暴露出来,也让我们对自由价值心存疑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价值则因巨大社会转型的冲击和传统文化的断裂而出现遗失,由此而导致的资源、环境、污染等问题比之各国毫不逊色。目前需要做的是,一方面,高高竖起自由这面非西方专利的自由价值大旗,并逐步使其现实化、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整理蕴含在传统文化中根植于人性、符合现代人需要、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价值资源,总结、提炼、概括自然价值,并加以现代性地转换和升华。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只有牢牢地打造了自由自然这两个最核心的价值观,中国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才能最终生成,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可能。

和而不同

“古雅清新”是未来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自由自然”是她的价值内核;“和而不同”则表达了她的空间结构和建构原则。在中国历史上,自从《论语》提出这个原则后,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一个道德规范和行动准则。费孝通晚年主张建设“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提倡不同文化间要理解、宽容和共存,要“和而不同”,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要把这个原则由伦理学原则、社会学原则、政治学原则提升为文化价值原则,与现代文化宽容原则、文化多样性原则相融和,加以现代性的中国化的转换和提升,建构中国文化的空间形态。从历史现实看,中国传统社会实行政治集权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再加上小农经济的狭隘封闭,“和而不同”更多局限于个人道德修养领域,没有成为自觉的文化建设原则,更不可能成为社会制度建构的准则,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政治专制、文化一律和思想钳制。建国以后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文化上的“和而不同”更是一纸空谈。今天建设新形态的中国文化,坚持“和而不同”原则是必须的选择。

从理论上分析,主体的多元,必然带来价值的多元,价值的多元必然导致文化的多元。文化的多元异质结构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要保持文化的发展、繁荣、竞争和创造,就必须让各种文化以文化和思想自身的力量赢得地位和价值,就必须维护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要维护这种多元格局就必须倡导“和而不同”原则。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繁荣时期都得益于贯彻了“和而不同”原则,面向未来,我们同样应该牢牢树立和把握这个原则。自然进化的逻辑是异质互动、融合创生,须知,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文化生态的影响就像生物多样性对自然生态影响一样至关重要。从外部看,未来中国文化必将比今天更加深深地融入文化全球化的大局之中,我们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动会更加深刻和频繁,我们既不能被别人同化,又不能孤立封闭,所以必须倡导和坚持“和而不同”。从内部看,中华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构成的文化生态体系,要保持这个生态的活力,也必须践行“和而不同”原则。当前,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交融激荡已经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格局,只有坚持“和而不同”原则,才能维护文化建设的健康和繁荣。未来,随着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和文化科技化进程的加快,个体跨族群、跨地域、跨时空学习和接受文化的条件越来越便捷,个体在文化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文化的主体日益由原来的国家、民族、群体向个体演进,由文化精英向普通民众演进。以互联网为基本模式的新媒体的出现,为个体文化的创造、传播和消费创建了越来越广阔的平台、渠道和市场。每个人的自由个性都有可能在文化上得到充分地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有可能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首先在文化层面呈现出来,并反过来推动政治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制度朝这个方向演进。在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格局下,每一个人都要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恪守“和而不同”的行动准则。每一个人因“和”而与他人融洽共生,因“和”而使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因坚守了个性、维护了“不同”而确立了自我的文化价值,赢得了与众不同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孙中山先生说,革命要“一心一德抵艰难”。面对现实,虽然脚下的路还有诸多曲折、困厄和障碍,然而放眼未来,我们似乎已经遥望到了中国未来文化形态“古雅清新”的精神气质,“自由自然”的价值灵魂,“和而不同”美丽轮廓。客子光阴书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她分明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我们应当高声地欢呼她,热情地迎接她,主动地奔向她,大胆地拥抱她!

注释

①曹惠民,陈伉:《扬州八怪全书(第2卷):金农 高翔诗文书画全集》,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6页。

④陆南泉:“梅德韦杰夫的价值观”,《学习时报》,2011年10月10日。

⑤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62页。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