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明:《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

摘要:中国文化是古亦有之的,将近四千多年的传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书写,一种是读诵。《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早的字典,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它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其对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

QQ截图20191218090838

吴晓明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点击观看分段报告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汉字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有不少专家认为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汉字,所以铸造了这么一个统一的共同体。

任何传统文化,要发挥其生命力都要在当代担负起它的使命和作用,因此所有的传统应该都是活着的,都是能够解决现存的或当代的问题。我们现在来谈论《说文解字》,或者要学习《说文解字》,也是由一些当代的问题所引发出来的。我们中国当代所面临的,尤其是中国文化在当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现在从官方到民间都有一个共识,是关于中国文化信仰的重建问题。接下去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文化信仰怎么去重建?实际上现在也慢慢达成一个共识,就是重新回归我们的传统文化,以此来重建中国的文化信仰。那么我们如何回归传统文化?一是我们要重建我们的经典之学,我们要重回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经典。中国文化里面最主要的一个传统就是以经典出发来重建我们的中国文化。另外一个途径是恢复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的小传统,大传统慢慢渗透到民间,渗透到各个领域里面的小传统,通过这两个途径我们可以慢慢地恢复和重建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重建我们经典之学,如何重建我们的经典之学,我们从官方到民间,从学校到图书馆,从文化馆到美术馆,其实都在进行这样一些事业的倡导,但是怎么进行呢?其实还是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探索。清代的著名的学者戴震在他的《戴东原集与是仲明论学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经(就是经典)之至者道也,就是经典是承载着什么东西呢?承载着道的。所以明道者词也,那么道是用什么东西来记录的呢?是用一些词语来记录的。这些词语是用什么东西来组成的呢?成词者字也。反过来说,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中间的这个载体就是经典。

我们近代以来著名的国学大师马一浮在《泰和宜山会语》里面有几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他说国学的核心就是我们古代的六本经典,六艺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失传了,但是它保留在礼里面,实际上六艺是保留在五经里面,总的来说他还是用六经或者六艺这个名称来代表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马一浮先生接下去还有几个论断,他这说六本经典所组成的文化可以该摄一切学术,它可以统摄中国所有的文化。这些经典的文化组成起来不是一个死的知识,或者是死的文字,它最后要统摄于一心。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所有学习经典最终的目的是要以文化信仰的建立为旨归。最后他又以世界上的视野提出了一句话,叫做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马一浮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二十世纪早期到中期了。他认为我们的中国文化所包含的六艺里面是可以会通世界闻名的,并不是局限于中国一地,并不是狭隘的民粹主义。所以马一浮提出了这么四种论断,基本上指明了我们现在传统文化怎么恢复、国学怎么恢复,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恢复经典之学,直入经典。

从以上两位古今学者的论述里面来看,可以归纳出两点,中国文化是古亦有之的,或者传承有秩的,将近四千多年的一种传承方式大概有两大传统,一种是书写,一种是读诵。我们现在可以把它归纳为书写与读经,它是中国文明提供给世界文明的一种瑰宝。那什么叫书写?就是写字,最近在山东省博物馆举办了书与族谱这样一个展览,将中国四千年前到两千年前的书写文化全面展示出来,在纸张发明之前中国至少还有两千到三千年前的书写文化、记录文化。而且我们现在所传承的六经,在当时恰恰就是用这样一种工具,用毛笔、竹木简和竹帛记录下来的。另外一个是读诵的传统,我们知道,在我们中国古代早期的教育和读书是诵读的,不是朗读,也不是默读,是要吟诵的,这个传统在我们现在也慢慢地失去了。书写传统我们现在也慢慢地失落了,毛笔很少使用了,平时被现代的工具所取代了。但这两个传统恰恰是中国文明传承的两大瑰宝,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恢复恰恰是要重新恢复、重新理解这两大传统。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