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萧放:二十四节气与民俗

微信图片_20200210114503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击查看课件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中国积淀几千年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把它确认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表明它不仅是中国的遗产,也是世界、人类的遗产,我们有保护和传承它的责任。

二十四节气非常复杂,是一个天、地、人合一的整体知识体系。可能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知识体系,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所以有人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我们在三伏天的时候,常看到中医院开展“冬病夏治”活动,这其实就是根据节气来调养身体的方式。

一、二十四节气是如何确定的?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怎么确定的?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因所处的位置的关系,接受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带来的一系列天文物候变化。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0度,每15度为一个等份,切分出来24等份,取了24个名称。这些名称中,有的反映温度,比如大暑、小暑等;有的反映降水,比如雨水、谷雨等;有的反映物候,比如惊蛰、芒种等。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每月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全年分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我们常说“交秋一日,水冷三分”,就是说一到立秋,我们马上感觉到与之前的温度不一样了。这就是中国人对这种气候的感知,是一种经验的总结。所以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二十四节气的时令体系。所谓发明,是指发现了自然时序的规律。

1581306633407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八个时间点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四时八节”。其中“二分”和“二至”是最早被我们通过经验观测而发现的节气点。

有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歌谣,其中最后几句讲的就是节气点的问题:“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上半年节气点在六,中气点在二十一,下半年是节气点在八,中气点在二十三,相差不了一两天的时间。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它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早在春秋以前,人们已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测定了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四个节气点,随后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出现,在《逸周书》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序列,只是个别名称位置不同;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与当代二十四节气系列完全一致。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