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军:关于招商引资工作的观察与思考

李克军:关于招商引资工作的观察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招商引资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热潮,取得了日益显著的成效,也遇到了褒贬不一的议论。客观冷静地分析招商引资的现状和走势,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这项工作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健康运行,很有必要。

一、招商引资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是有区别的

招商引资,是蕴涵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一项工作。它和对外开放是既一致,又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就其内容看,既包括利用域外资本,又包括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等等,涉及到“进”、“出”、“合”等多种领域和层面。而招商引资,则主要是利用外域资金,扩大一点,可以包括引进技术、信息、人才和域外的先进理念、管理经验等等,总体上是 “进”和“来”,主要工作方式是“招”和“引”。从语义上说,对外开放虽然也可以理解为经济工作的一个子项目,但战略和国策的色彩更浓些;招商引资虽然可以作为某一地区的发展战略,但从总体上说,具体工作和措施的色彩更浓些。

在中央层面上,对外开放中的利用外资工作,主要是兴办特区、开放口岸、制定税收、金融、外贸等方面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就全国而言,只要对外开放的大政策不变,国外资本就会被我国这个世界的最大市场和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所吸引,源源不断地流进来。所以,中央政府虽然也需要开展一些招商引资之类的洽谈活动,但分量不会很重。

地方则不同,除了少数特区和口岸城市有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外,各省市、各市县要想大规模地利用外域资本,进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较快发展,就必须在吸引和争取外域客商方面做大量的具体的工作。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各地执行国家政策的机动性灵活性也比较大,所以,客商到哪里投资,资本向哪里流动,除了资源状况、地理位置等要素外,很大程度取决于不同地方的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和政策优惠程度,也可以说,招商引资的成效大小已经成为一个地区能否抢占优势、能否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财政体制是分级分灶吃饭,哪里能够借助外力把经济搞上去,把财政“蛋糕”做大,哪里日子就好过;干部考核评价任用导向是“重政绩”,哪里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增长得快,哪里的干部就受重用。所以,“筑巢引凤”、“借鸡下蛋”、“洼地效应”、“亲商富商”、“全民招商”等口号应运而生,而且愈来愈响亮,有些地方已经把这些口号或措施当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工作重点。尽管很多人对招商引资“热浪滚滚”的现象持批评态度,但是在目前,这种现象确实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从实践看,各地的招商引资,确实不同程度地带动了投资规模、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劳动者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而且推动了二三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机构优化;引进了各类人才和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化,激发了本地民众的创业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地区的社会进步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所以,在多数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必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搞建设、谋发展的重头戏。

但从全局看,过热的招商引资也有很多负作用。外域资金是否能够落地开花结果,除了国家的经济政治大环境以外,主要取决于四大因素:一是基础和条件。如,资源拥有、产业基础、人文环境、地理位置等等。二是政策和待遇的优惠程度。三是招商主体的热情程度和工作效率。四是从较长时间的循环周期看,政治生态,公民素质也会对招商安商的成果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对已经形成了在中国投资决策的客商来说,不在甲地投资,就会在乙地投资,各地的招商活动实质上是国门内的自我竞争;如果人家看重的是资源、产业或区位条件,相关地区只要本地优势适当推介出去就可以了,其它花样翻新的招商活动只能是得不偿失的浪费行为。至于竞相出台的高于国家统一政策的优惠待遇,则必然构成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损害,造成国外客商“留下GDP,拿走白银”的不良后果。国内资本在各地的流动,也是同样道理。所以,除了客观地宣传推介地方优势,认真落实与国家统一政策相吻合的优惠待遇,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以外,其它过热的招商措施都应该冷静审视,适度调整和调控。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