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华:喜忧参半话中国养老制度

陈友华:喜忧参半话中国养老制度

伴随着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养老及其相关问题也已成为政府与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虽然对养老问题的讨论热烈,在养老问题上也逐渐形成某些共识,政府也忙于中国养老制度建设,但不难发现,政府新近出台的部分养老制度的合理性仍存在不少疑点,而在养老问题上形成的某些共识也有反思的必要。

一、中国养老制度设计合理性质疑 

( 一) 养老服务体系定位准确吗?

当生活能自理时,老年人一般采取自我照料的方式,避免给家庭与社会增加额外的负担,但当生活不能自理时,老年人对家庭与社会的依赖程度将急剧增加。对绝大多数老年人而言,处在失能半失能状态的时间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占比例较小。

“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更多是指养老地点究竟是在“家”还是在“机构”。在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时,提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显然是不合适的,将其表述为“以家庭照料为主”可能更准确,也更符合实际情况。

至于“社区养老”,问题是社区如何养老?既然是养老服务体系,将“社区养老”改为“社区照料”更为确切。但即便如此,将“社区养老为依托”表述为“社区照料为依托”也是不够准确的,“依托”指依靠、凭借,而“社区照料”如何依托? 依笔者之见,“社区照料”应为“家庭照料”不足时的补充,因此,将“社区养老为依托”改为“社区照料为补充”可能更合适。

补充指补足所缺之物。“机构养老为补充”实际上不应是“补足所缺之物”,而应是家庭无力承担养老服务责任时,从家庭手中接过养老服务的接力棒,因而具有兜底的性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机构养老为补充”应表述为“机构照料为兜底”。

这样,就养老服务体系而言,将全国老龄委提出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修改为“以家庭照料为主,社区照料为补充,机构照料为兜底”或“以家庭照料为主,社区照料为辅,机构照料为兜底”可能更加准确,各自的责任也更加清晰明确。

( 二) 志愿者服务真能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依赖对象?

西方国家的志愿者服务建立在如下基础之上: 一是具有宗教基础,这在笔者看来是最为重要的; 二是制度性安排,例如部分国家男性公民具有服兵役的义务,不服兵役男性必须参加一段时间的志愿服务; 三是很多女性婚后又重新回归家庭,在家相夫教子,待子女长大需要照料减少时,又以志愿者身份重新回归社会,通过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因此,西方国家志愿者是一支重要的可依赖的社会服务力量; 四是退休人员等年长者具有志愿服务的传统。

中国缺少志愿服务的文化传统与制度安排,因而中国的志愿服务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中国开展的许多志愿服务多属于临时性质,多由共青团或妇联等组织发起,这类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多追求形式的轰动效果,形式远多于内容,常常是虎头蛇尾,绝少能坚持下来。二是志愿者多为在校大学生,多数并非出于对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认同,而仅仅是想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也不排除其他原因,如为增强就业竞争力而参加志愿活动,迫于学校要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外界压力而成为“被志愿者”。三是中国人多缺少宗教信仰,金钱与享受至上、消费主义盛行,缺少志愿服务的文化环境。四是缺少政府的实质性支持。由此可见,无论是志愿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实际上都各怀心思,多数并非出于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认同。在此情形下,依靠志愿者开展的服务在中国一般不具有可持续性,也绝少有能长期坚持下来的先例。由此可见,虽然我们可以倡导社区志愿者开展为老服务,但也只能是倡导,其目的主要是强化人们的尊老意识,作为养老服务之补充,而决不能作为制度性养老服务安排,因为在当前志愿者养老服务还基本上靠不住。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