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为什么必须反思发展经济学(2)

林毅夫:为什么必须反思发展经济学(2)

我想从四个方面汇报。

第一,我提出“新结构经济学”,是想就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跟发展政策提供一个反思的理论框架。为什么我们必须对发展经济学进行反思?实际上有那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从事发展经济学理论的研究,除了我在芝加哥大学的教授(编注: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illiam Schultz,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拿到诺贝尔奖是因为在发展经济学领域所做的贡献,另一个经济学家卢卡斯(编注: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虽然研究宏观经济,但非常重要的是,他在剑桥大学的马歇尔讲座讨论的也是发展问题。他说: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开始思考发展问题以后,那么其他问题都变得不重要。既然有那么多经济学家在研究发展问题,为什么我们还必须进行反思,提出新的框架?

第二,反思的目的是想提出一个新的框架,这个新的框架我把它称为“新结构经济学”。为什么它叫“新结构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又新在什么地方?其主要内涵是什么?

第三,研究发展理论,最终是想对发展政策产生影响,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民富国强的目的。这个理论框架在政策上面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依据?而这样一个政策框架,与过去根据发展理论所做的政策相比,为什么应该更有效?

最后,我会做简单总结。

发展经济学思潮与反思

任何经济学的理论,甚至任何社会科学或者自然科学的理论,其目标都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所观察到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现象,帮助我们了解现象背后机制是什么、因果是什么。通过这样的理解,能够作为政策选择或者个人各种选择的参考依据,然后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如果说一个理论不能够帮助我们解释、理解所观察到的现象,这个理论就要必须进行反思。同样,如果根据这个理论所制定的政策或选择不能够帮助我们达到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理论也必须进行反思。

实际上,从2008年以后,“反思”,在经济学界,不管是在报纸上,或者各种学术会议上,都是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现有的理论对从2008年开始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不能提出预测,对它产生以后不能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有关。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从现代经济学当中独立出来的分支领域【编注:“发展经济学1.0”。发展经济学,是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在1943年将发展这个议题引入经济学前沿的讨论后,才逐步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算起来将近3/4个世纪。在这过去3/4个世纪当中,发展经济学本身一直在进行反思。最早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或者称其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一版。

当时是一批现在我们称为“结构主义”经济学家的人提出来的。【编注:林毅夫在《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一文中说,Rosenstein Rodan 的框架引发了一系列类似的想法出现(Chang, 1949; Lewis, 1954;Myrdal, 1957; Hirschman, 1958),这些被统称为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方法。】

什么是“结构主义”?

因为当时他们看到发达国家非常富裕,在国际政治上面有很大的影响,发展中国家非常落后、非常贫穷,而他们分析发达国家之所以那么强、那么富以及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那么弱、那么穷之后发现,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发达国家有重工业、洋枪大炮,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而发展中国家当时的产品主要以农业、自然资源为主,技术水平非常低,劳动边界生产率低。所以,第一版发展经济学是想帮助发展中国家来改善这种经济结构,也就是以发展中国家发展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现代化产业、改变结构差异作为出发点来分析。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不能有发达国家的产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强调市场失灵就成为“发展经济学”的核心。

当时的看法是,发展中国家结构上有很多僵硬的因素,在这种状况之下,市场配置资源导致发展中国家没有办法发展重工业、先进产业。所以,提出的政策建议就是,用政府积极干预直接配置、支援发展先进产业,或者优先发展重工业。还有就是进口替代战略,因为当时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产农产品、自然资源产品,因此,试图出口这些产品,交换发达国家工业化的产品。

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都视经济增长为首要任务;而一些多边组织,例如世界银行,也在为发展中国家所制订的经济发展方案中融入了这些结构主义的思想。

然而,在结构主义思想所指导下的经济发展绩效却适得其反。刚开始,这些政策拉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在5年、10年经济快速增长以后,经济危机就来了。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不仅未能赶上发达国家,反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些意图良好的政府干预措施都宣告失败。1960到1970年代普遍执行以进口替代以及产业保护为核心发展战略的拉丁美洲、非洲及南亚便是例证。

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求持续经济增长而不得,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在资本极度匮乏的经济中,强行推动资本密集的重工业优先发展,完全违背了它们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

随着结构主义教条指导下的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在许多国家纷纷失败,自由市场理论开始胜出并逐步影响了发展经济学,这个趋势因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新革命而进一步加强。(编注:林毅夫在《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一文中说,1970年代的滞胀,19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崩溃,无不对曾经流行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最后,在1980年代末期,被Francis Fukuyama称之为“历史的终结”的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崩溃,标志着自由市场经济学在与强调政府干预的结构主义经济学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对阵中完全胜利。)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逐渐形成“华盛顿共识”。【编注:“华盛顿共识”是1989年由英国经济学家、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顾问约翰·威廉森(John Williamson)提出来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理论,反映的是当时美国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两大主要国际金融机构的共同立场。】

发展中国家经济为什么那么疲软、危机重重?这些发展中国家没有发达国家的这种有效的市场竞争所需要的制度安排,而有太多的国家干预导致各种制度的扭曲。所以,当时的看法是,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变成像发达国家那样的高收入国家,就必须推行跟发达国家一样的市场经济体制,政策建议也就是所谓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等等。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