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为什么必须反思发展经济学(4)

林毅夫:为什么必须反思发展经济学(4)

而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结构变化过程当中,不仅是产业技术的变迁,还有很多基础数字,硬的基础设施跟软的基础层面的设施改善,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特性。很多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在所谓的“低收入陷阱”,或者是像拉美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这些国家的共同特性是,没有办法有效进行结构调整、结构升级,基本上原地不动,只是边边角角地改善,而不是有效地调整。为了避免这种贫困,我做了研究。从1950年到2008年,58年时间,全世界只有28个经济体实现了缩小跟美国10%的差距,当中只有12个经济体不是欧洲国家,也不是石油或者生产钻石的小国。这12个经济体大部分在东南亚,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可以说从18、19世纪以来一直陷入到所谓“低收入陷阱”或者“中等收入陷阱”。因为拉美国家一开始就是中等收入国家,有些国家的经济在工业革命以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基本没有缩小差距,而且差距还不断在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就是它没有进行结构的有效升级转型。前面讲了这种结构是内生的,内由决定了要素禀赋结构,它在特定时期是给定的,劳动力生产水平要达到发达国家就必须有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要达到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之前就必须有发达国家要素禀赋结构。

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一层一层解析。其实很简单,一个国家利用要素禀赋结构,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它会最有竞争力,可以创造最多的剩余,剩余就可以积累。按照比较优势投资,投资回报率依然最高,你有最多的剩余可以积累,而且投资回报率最高,你有最大积累遗留,这样资本积累会最快,要素禀赋结构提升最准确。要素禀赋提升以后,原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失掉比较优势,新的优势产业涌现,这样产业升级动向就有可能。在产业升级当中,还要各种基础设置完善,包括软硬基础设置的完善。如果没有完善,这个比较优势也不足为奇;如果能够完善,收入增长,缩小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时间就短。应该讲,贫困、收入分配格局也可以在发展过程当中得到改善。

【编者注:林毅夫在《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一文中说,新结构经济学建立在三条关键定理的基础之上。第一,包括产业、技术、金融、法律和其他结构在内的最优经济结构随发展阶段而异;第二,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既不能像Rostow(1990b)那样将其划分为刚性的或特定的“阶段”,也不是经济学文献历来所假设的那样,仅为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所组成的两点分布,而是一个自低收入传统农业开始,历经各种中等收入的工业化过程,最终达到高收入的后工业化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第三,在任何给定的发展阶段,市场都是实现有效资源配置的根本机制,但同时政府需要在经济向更高阶段的转变中发挥积极的、因势利导的作用。】

政策洞见与“处方”

这个理论讲起来很好,怎么变成现实?

企业不管比较优势,企业只管利润,你怎么把经济学家的思想变成企业追求利润的最佳选择?

如果资本相对短缺,劳动力相对丰富,企业家必然会用便宜劳动力去替代昂贵的资本。现在惟一可能的制度安排是市场制度,所以比较的前提是有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各种价格信号可以稳定各种要素。如果市场这么重要,为什么还需要国家?

这就是前边谈到的,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不断升级,各种基础设施、港口设施、金融制度必须完善与改变,任何企业家不可能完全自己来做。因此,政府要发挥协调作用。基础设施服务可以请民营企业投资完善,但是政府必须帮助协调,不然有可能导致比较优势发挥不出来。

另外,交易成本也必须最低。同时,产业升级、技术变迁都有一定的风险。就产业升级而论,新的比较优势产业是什么?这个判断准确不准确?判断即使准确,进入以后,要素生产价格也要是低的。如果交易成本不低,就有很大的风险。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升级必须有先行者。这就面临成功和失败。失败了,企业就必须承担产业升级投资的所有成本,也给社会一个信号:我们的协调还不够,或者说,这个产业不是我们真正优势的产业。成功就意味着,在这个产业,我们有比较优势,各种协调以后交易成本是低的,这样保证大量企业的涌入。

先行国家不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申请专利保护20年。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没有办法保护。如果我们相信企业家是理性的,让别人付出成本我来得到利益,那就没有先行者了。怎么还有结构变迁?所以,政府要给先行者一定的动力,给予外部性的补偿。

“新结构经济学”就可以给我前面提到的世界银行三个研究提供理论框架。世界银行2008年的研究报告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主要报告的组长迈克尔·斯宾塞应邀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做演讲。他经常讲,发展成功有原材料,但是没有(弄成)食谱。没有食谱就是这儿有很多好吃的要素,但是怎么结合在一起不知道。如果没有处方的话,没有食谱的话,其他发展中国家怎么复制?目前为止,对发展经济学的反思还停留在标准性的事实认识,但标准性事实的背后逻辑没有搞清楚。

这个发展报告的五个要素,实际上有两个是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条件,三个要素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结果的。比如说,一个国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我前面讲必须以市场为基础,能够把各种要素相配;如果能够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产业升级,其中有寻找外部性的问题,政府必须发挥助推的作用。这个是发展报告标准的第四、第五项,这是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前提。这当然是一个开放的经济,而且发展过程当中利用在国际上已经有的所谓后发优势的动力。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就可以创造最大投资回报率。

因此,(分析)发展报告五个标准化事实,迈克尔·斯宾塞实际上缺乏一个理论框架,所以没有办法搞清楚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所以他说只有素材没有处方。

在我看来,是有处方的。《东亚的奇迹》所讲的出口导向,你出口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同时也进口别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是开放的。要有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要发挥在市场当中助推的作用所以也是积极的作用。所以“新结构经济学”的要意,跟《东亚的奇迹》当中所讲的是一致的。

2004年,《九十年代的经验》发现没有一个政策是普遍的。我作为世界首席经济学家,到非洲一个贫穷国家,该国总统问我他们应该推行什么政策。我跟他讲,没有一个政策是普遍推行的。我这么讲,没有任何帮助,没有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知道没有一个政策可以普遍推行,但也必须知道哪个鞋子穿在哪个脚上最合适。很多国家的政策组合不一样。我在世界银行看了很多,国内也看到了很多金融结构的问题。尤其是2008年之前金融非常盛行的时候,虚拟经济非常盛行的时候,普遍的看法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要现代化,要多赚钱,就应该发展跟发达国家一样的金融结构,发展大银行、股票市场、风险投资、二板市场,因为2008年以前美国利润的40%~60%就来自于金融界。金融教科书当时所讲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都是现代金融,就是推行跟发达国家一样的股票市场、风险投资、大银行。这个政策推行到一个只有几百万人的国家。你知道他们推行股票市场干什么?低收入国家90%以上的人口生活、活动在传统部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他们推行什么?生产规模非常小,资金需求非常小,所用的技术是新的,国际上可取。现在所谓发展现代金融的,导致金融业只为少数大企业服务,这是发达国家的情形。发展中国家也按照这种思路发展,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就跟推行这种金融有关系。实体经济特性决定经济结构特性,如果实体经济特性是中小农户、制造业、服务业为主,技术相对成熟,产品相对成熟,市场也是相对成熟的,它的主要风险是来自于企业家经营能力的风险的时候,这样的结构应该是以地区性经济结构为主。当然金融结构随着实体经济结构不断完善而完善,这就回答了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的问题。什么发展阶段就应该用什么样的经济制度。

当前还在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中,政府要不要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不断调整,要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交通基础设施的不足,而且成为增长的瓶颈。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的建议,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在基础设施瓶颈上发挥主导作用。出现国际金融经济危机,金融相对疲软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从长期来讲的,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将来经济增长了,政府增加税收。所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政策倾向也是不一样的。不管是金融、贸易,还是反周期政策、货币政策,都会有新的应用。

从“新结构经济学”也可以看到为什么原来结构图是失败的,原来的结构图想改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它没有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是内生的,当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能发展重工业,没有比较优势,所以民营企业是不会投资的。因为它在开放市场竞争中必然失败。当时背后的原因分析是错误的,它的政策是用政府干预的方式发展这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企业在那儿没有生存力的,它竞争不过发达国家的,因为资本密集型产业重要的生产资本是资金成本,发展中国家成本必定是相对高的。确实发展中国家有很多扭曲,但是这些扭曲是在旧的发展政策之下产生的,你要建立很多没有支撑能力的产业企业,除了政府补贴,它们是活不了了。如果按照“华盛顿共识”去推行政策,30%~40%的人失业,这个国家还维持得下去吗?必然出现政治动荡。“华盛顿共识”忽略了政府的重要性,即便推行“华盛顿共识”,在联邦德国大量企业倒闭。那是因为,虽然给予联邦德国大量援助,但对于产业的发展,政府并没有起到助推作用,所以经济还是发展不好。

为什么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甚至本世纪初,有不少经济学家还是坚持认为,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双轨制”经济是最糟的经济?但是,为什么推行国家转型比较好的,从前面讲的毛里求斯到中国,到越南、柬埔寨、老挝,包括东欧的波兰,经济相对较好?波兰的“华盛顿共识”声音非常大,但波兰的大型国有企业很少被私有化。它们认识到,现在存在的重心现代化产业缺乏支撑能力,如果保姆一下子取消掉,它们就要完了。

我们希望能够给发展政策提供一些新的舆论框架,必须是市场经济,政府发挥协调人的作用。所有成功的经济体,欧洲、美国,在早期,政府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发达国家在帮助企业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方面还是有很多故事的。政府对某些新产品给予大量采购,让它达到生产规模,甚至规定某种产品在几年达到什么目标。发展中国家在旧结构之下做了很多努力,但是都失败了,也有“华盛顿共识”叫它们不要去干预,但是12个发展中国家都在继续干预,用比较好的方式讲干预。这是我跟世界银行其他经济学家的一个差异,因为大部分经济学家还是普遍宣扬不能干预。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先天地就要干这个。所以我们更重要的是必须实事求是来看事实问题是什么,然后来改善它。当然世界银行跟其他金融机构普遍在推动改善企业环境。理论依据基本上是“华盛顿共识”。这样一个理论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各种有序,各种有序要取消掉,实际上超乎了政治。第二个,发达国家所谓最优的制度安排,理论都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的经验,所以,对发达国家最优的,不见得对发展中国家也最优。如果不能够看到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什么地方,并根据这些产业特性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政府没有办法和资源改善它所有服务。

另外,“有约束条件的制度”,这个理论也有它的缺陷,它有两种:第一个,具有限制约束的作用,对企业的调查等等。你是不是帮助这个企业发展,是国家比较优势将来最有支持能力、最具竞争能力的。另外,还有很多产业没有出现,对新的企业而言,很可能没有办法回答。

哈佛大学提出“产品空间结构理论”【编注: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主任里卡多·豪斯曼(Ricardo Hausmann)、哈佛大学国际政治和经济教授达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等人提出的理论突破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强调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解释一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演化】,说一个企业、一个产业要有竞争力,除了前面讲的要素禀赋结构之外,也有不可隐含的要素。每个企业的发展都只是资本、劳动、资源组合在一起,一个国家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发展跟你现有产业最接近的产业,产业升级与转型。如果跟现有产业最接近,其隐含的知识就可以成为另外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础。我觉得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能不能在国家大力扶持之下发展汽车制造业?现在有汽车制造业了,就应该发展更先进的机器人制造产业了,还是重工机车产业?不见得。另外,很多发展中国家现在以自然资源为主,实际上经济发展过程、结构不断调整,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从新的产业转移到新的产业群。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