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文化名城”迈向“文化强市”?

如何从“文化名城”迈向“文化强市”?

“六中全会是党中央对世界文明发现大趋势的深刻洞察,对文化本质性力量的深刻把握,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对自身文化使命的更加深刻的自觉,对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对近十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实践的深刻总结。”

昨天上午,在全市科级干部落实"十二五"规划、创新社会管理专题培训班上,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主任周熙明教授应邀为参加培训班的130多位科级干部,作了题为《我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的辅导报告。报告会结束后,周熙明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要捡回祖宗留给我们的那些精神宝贝”

记者:前不久发生的佛山 “小悦悦事件”,您是怎么样看的?

周熙明:要从这个事件去分析整个国家出现的问题,就能够分析出太多的原因。这首先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冷漠哲学的表现。但是,光是从道德上批判是没有多少意义的,还要从法律、制度保障等各方面找原因,而且造成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形成的,大家都应该要深刻反思。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为什么要以“文化命题”作为议题?是不是因为当前的社会道德体系出现了问题?

周熙明:用围棋的术语来说,文化的确是我们中国的“急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国家又重复了从长肌肉、骨骼然后到关注心灵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前,人们注重精神不讲物质利益;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道德滑坡,信仰缺失、文化无根、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社会各阶层对文化的焦虑到极致,大家都感到好像是走到了十字路口甚至悬崖边上。对于这样的局面,作为一个超大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的考量,是不可能从政治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特别是今天已经到了要全面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了,科学发展首先是要关心生活中的各方面,均衡地发展生活中的各种要素,就如古人所说的五味调和、均衡搭配,而不能只发展某一方面的要素。一个国家的崛起必须要有经济、制度的崛起,还要有心灵的崛起。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那些世界先进国家都已经从经济的时代走入了文化的时代。我们党也是站在世界文明的潮头,看到世界文明的发展大趋势,审时度势地去规划中国的未来,规划未来怎么走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也给人类走出困境提供思维借鉴。

总的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具有亦新亦旧、香火不断的唯有中华民族,如果我们不去谈文化道德信仰价值的作用,那还有谁来谈?今天我们就是要带着一种温情、尊敬,回到我们祖先的那些价值领域,唤起全民族的精神回忆,捡回祖宗留给我们的那些精神宝贝。

而且,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国内最紧迫的理由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为文化是一个低耗能、高效益的产业,各地也都在积极寻找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突破点,以期文化产业能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六中全会对文化功能有了新定位

记者:六中全会对文化提出了什么新理念?

周熙明: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任务,六中全会对文化的最新理念,就是对文化功能给予崭新的定位:从对文化的物象化、功利化、碎片化的认知到对文化的本质性力量的把握。这样的定位,突破了很长时间以来对文化功能的狭隘的碎片化的理解,放宽视野看文化;突破了表象化和纯功利化的理解的局限,把握了文化的本质性力量;突破了古典时代和经济时代对文化思考的方式,为未来中国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改变了对传统简单肯定和粗暴否定的一种局限,能够坦然面对传统,进行创新;突破经济思维政治思维的局限,形成现代文化思维方式。

■中山如何迈开建设 “文化强市”的步伐?

记者:目前,中山市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工作已经展开,全市将从“文化名城”建设转入“文化强市”建设新阶段。您个人认为,中山市如何迈开建设文化强市的步伐?

周熙明:中山市应该根据中央文件,结合本地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探索,参考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的指标,来评价一个城市的文化强弱,找出自己的长处继续发扬光大,找出短处进行弥补。如今提出的文化强市与过去提的文化强市在内涵上应该略有不同。原来所提的文化强市是以文化作为拳头产品和工具,使一个城市的文化方面各项指标都达到很强的水平;现在提的文化强市应该是以一系列的综合文化指标随时去评价一个城市的强弱。所以,建设“文化强市”,并不是要以文化作为工具和手段、动力,去达到强市的指标,而是最终要建立一个从各种综合文化指标来评价都是一个强盛的城市。

中山市要建设“文化强市”,首先要把握文化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市的社会精英分子有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怀、家国精神、敢于担当责任的情怀,全社会民众的道德水平、精神信仰,这些软指标必须能够真正落实下来。所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落实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权利,政府必须要担起责任,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

另一方面,要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城市的支柱产业,让原来仅仅是精神上的东西演变成身体强壮的新能量,尽可能地发挥原有的传统文化优势,使传统文化加入到经济中来,为发展经济提供新动力。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