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郭建宁:阔别三十载 感念母校情

【校友访谈】郭建宁:阔别三十载 感念母校情

“我的学术研究从这里起步,我的学术功底在这里打下基础,这里有我很多的老师和同学,也有很多大学时代的美好回忆。在母校82周年校庆之际,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情回到这里。只要母校需要我做的,我会尽心尽力,母校的召唤,我在所不辞……”77级校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建宁在接受新闻中心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

母校:放不下的牵挂   郭建宁是高考制度恢复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阔别三十载后回到母校,母校带给他最大的感触就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宿舍楼、教学楼等硬件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更是学校的教学规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都有很好的提升。“一些学科、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增加了很多博士点、硕士点等等,这些都使安徽大学成为安徽省有影响力的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校友,我感到特别欣慰。”郭建宁说。这次回来,郭建宁住在磬苑校区,他感觉磬苑“非常壮观,环境也非常好,有人文气息”。看到新老校区这些年的发展,郭建宁说,安徽大学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我深受鼓舞,衷心祝愿母校发展越来越好。”   文化软实力:人文精神是核心   “文化软实力”是这一次郭建宁回母校做讲座的主题。在谈到这一话题时,他尤其强调了文化软实力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郭建宁说,文化软实力,在国家战略上是要提高国家文化的话语权,要走出去,比如说孔子学校、中国文化年。但是对当今大学生来说,最重要是体现一种人文精神。谈到当今社会的浮躁、功利,尤其是低俗、庸俗、媚俗的现象时,郭建宁流露出一丝忧虑。他认为,现在和五四时期相比有一点不同,五四时期是大学精神引导社会,是一种正面积极的人文精神,而现在往往是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东西在影响大学,甚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和瓦解了大学精神,大学和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养应该和教养、涵养、修养联系起来,我们说道德文章、文如其人,大学生不仅要学做学问,更要学做人。我觉得在今天,还是要提倡大学精神,有一种人文导向,有一种精神,有一种追求,有一种境界,有一种格调,有一种品位,最起码要有一种底线,就像温家宝总理说的,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体现一种人文关切、人文关怀、人文追求。”郭建宁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对接时代   作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郭建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尤为显著。郭建宁说,从马克斯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实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一级学科、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举措可以看出,这几年国家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样就竖起了一面旗帜,凝聚了一支队伍,推进了一门理论学科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整个时代的变化和变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谈到这一问题时,郭建宁认为,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研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改革等等。   大师兄:送上寄语和祝福   作为地地道道的大师兄,郭建宁寄语学弟学妹们:要有一个宽阔的视野,无论是研究哪一个学科,都要了解世界最前沿的问题;要打好基础,把自己的专业基础打牢,认认真真做学问;要有问题意识,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要不停思考和关注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要有前沿意识,关注自己学科的前沿,关注国内最著名的老师和学者、最重要的学科、最重要的教材或专著、最重要的学术会议。 “相信你们只要扎扎实实做学问,将来必定会对祖国、对民族有独到的贡献。衷心祝福你们!”郭建宁真诚地送上自己的祝福。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