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汉武帝的内政成绩

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但无论是功是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汉武帝对整个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他的一生:“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

先看“内强皇权”,一是汉武帝用各种手段削弱其他势力的权力,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其中包括打击诸侯王势力、遏制公卿贵族豢养门客、瓦解民间游侠集团、任用出身贫寒而且比较听话的人来做丞相。

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耍了不少手段。尤其是在打击诸侯王势力上,比如汉武帝通过制造冤案的方法,铲除了当时非常有威望的一位诸侯王淮南王刘安。政治斗争,难免越出道德藩篱。抛开道德尺度,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这些步骤,汉武帝完成了秦始皇以来中央集权的建设,巩固了统一帝国,打击诸侯王是为了消除分裂隐患。这是从肯定角度讲。从批判角度看,汉武帝从各个角度加强皇权,代表社会力量的游侠被打击殆尽了,丞相又是皇帝的跟屁虫,皇权非常强大,那么皇权出错了怎么办?到哪里去寻找制约皇权的力量?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拷问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和这些直接加强皇权相配套的,还有汉武帝的统治策略。司马迁观察到一个现象,他说当时官吏们,都是靠法治手段帮助汉武帝巩固统治,但表面上却以儒术作为装饰。这就是司马迁说的“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史记·公孙弘传》)儒术成为掩饰严刑峻法的工具。司马迁揭示出汉武帝统治策略的两面,一方面利用严酷的法治进行实际统治,所以出现了大量酷吏。但另一方面,汉武帝又利用儒家的经学、文章来纹饰自己的统治,给严酷的统治披上温文尔雅的外衣。所以,汉武帝又提拔过一批儒学出身的官员。但在司马迁看来,这种情况下被推到前台的儒学,是伪儒学,是一种统治工具。

司马迁的这个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对汉武帝时期统治形态的观察,入木三分。但我们今天从整个历史演变的大势来重新评估这件事,可以发现汉武帝这种“两面派”的做法,有它特殊的时代语境,也有它深远的历史意义。从法治的角度来看,利用严刑峻法来管理整个社会,其实延续了秦始皇时期的统治特征。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比改朝换代要慢得多。大家起来一造反,秦朝灭亡了,皇帝改姓了,但秦朝留下的那些社会制度、基本的社会状况,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日常生活中,不会那么快就彻底改变。所以汉武帝任用酷吏,施行严刑峻法这个特点,其实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而起用儒家学者这一点,恰恰相反,代表了历史的变革性。这是秦始皇时期没有的、汉朝建立以后逐步发展出来的一个历史新特点。历史总是这样,它不会一下子天翻地覆,全部变成新的、大家都陌生的东西。真要那样,老百姓也受不了、赶不上趟!我们的生活,总是有一部分延续着传统,而另一部分则有新的内容慢慢地出现,逐渐地成熟。

汉武帝时期大张旗鼓地表彰儒学,其中涌现出来的很多人物都不入司马迁的法眼。比如公孙弘,靠着迎合、投机取巧做到丞相,司马迁很看不起这个人,认为这是个典型的伪学者。但我们还要看到另一面,汉武帝把这个口子一打开,儒家的机会就来了。当时春风得意的虽然是一些打着儒家旗号的投机分子,但真正的儒学,也借着这个机会得到了发展。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到班固生活的年代,儒家的很多观念,已经成为政治决策和士人生活的基本信条。班固就是深受儒家学说熏陶的学者,所以他才会在《汉书》中为汉武帝表彰儒学的行为大唱赞歌。班固说:“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武帝本纪》)意思是说汉武帝即位不久,就采取了罢斥诸子百家、独尊儒术这么英明的决策。

司马迁对当时的这些现象观察得很深刻,但他看不到历史的后续发展。班固恰恰是受这些后续发展的影响,重新来评估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好比司马迁看不见自己背后的东西,班固站在司马迁身后,司马迁看不见的东西班固看到了。而展现在司马迁眼皮底下的那些东西,站在后面的班固又不如司马迁看得真切。所以,这还是一个角度问题。

另外谈到汉武帝的法治,还有这么个故事。汉武帝有个妹妹叫隆虑公主,晚来得子,非常娇宠。后来隆虑公主病重,放心不下这个儿子。她也知道汉武帝用法严,生怕自己死后,这个宝贝儿子犯点什么事,被治了。所以就在临死前,捐给汉武帝一大笔钱,黄金千斤、钱币千万,算是预先替儿子赎罪,以后儿子万一要犯点什么事,希望汉武帝看在自己的份上,网开一面。后来这个儿子果然娇纵不法,一次酒醉之后杀人了。按法律得偿命。很多官员都来求情,说看在隆虑公主的份上,从轻发落吧。汉武帝非常悲痛地说,我妹妹就这么一个儿子,临终前千叮咛万嘱咐,要我照顾。但现在他犯了这么重的罪,我如果徇情枉法,败坏法治,以后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最后汉武帝挥泪说,还是要依法办理。所以,隆虑公主的儿子,并没有因为是汉武帝的亲外甥而逍遥法外。

这个故事不见于《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尤其是《资治通鉴》,把它放在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汉武帝这段历史的最后部分。《资治通鉴》有个特点,当它介绍完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时候,经常会在最后挑选一些代表性的事例,作为最终评价这个人物的凭据。司马光虽然也批评过汉武帝任用酷吏,造成很多社会问题,但在讲完汉武帝这一生之后,他却特意挑了这个事例来总结汉武帝的人物特点,说明在司马光看来,汉武帝执法如山这一点,还是值得学习的。既然有了法,那么大家都要遵守,法比人大,没有人可以例外。

关于汉武帝内政建设上的成绩,除了前面这些内容之外,其实“晚年改辙”这个板块,也可以算在里面。只不过这段历史比较特殊,可以独立成为一个话题。汉武帝晚年,和太子刘据之间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由于父子俩性格差异很大,导致他们在政见上存在严重分歧。汉武帝雄武拓张,积极有为,太子敦厚安静,主张文治。他们都各有支持者,因此朝廷上隐隐划分成政见不一的两大阵营。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父子俩长期缺乏正面交流,有很深的隔阂。宫廷斗争,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早有人觊觎刘据的太子之位,他和汉武帝的这种隔阂,就被人利用了。刘据最终在巫蛊案中被人栽赃嫁祸,兵败身死。这件事对汉武帝触动很大,他没料到事情会变成这样。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痛定思痛,不仅认识到太子是被陷害的,还认识到,以前太子主张的政策路线有很大的合理性。他自己所主张的四面拓张、积极有为路线,由于国力匮乏、社会矛盾激烈,这时候已经很难再持续了。所以汉武帝不仅替刘据平反,还下了罪己诏,改革国策,从积极拓张转向休养生息。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