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底终于揭开。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增速为7.8%,其中二季度GDP增速为7.6%,这也成为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
至此,今年上半年宏观数据已悉数出炉。与之相对,高层针对企业的密集调研也告一段落。而通过数据和调研透露出来的信息则显示: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稳投资”正在成为市场关注的关键词。
本报记者采访的数位经济学家表示,未来“稳投资”将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手段,但再次出台类似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依靠改革和转型推动经济走出困境也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调研路径
7月9日-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主持召开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少人是第一次参加此类座谈会。
此外,和以往不同的是,除了经济学家,数位企业家也参加了经济形势分析会。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温总理的企业家座谈会,更像是一场危机中的安抚会,提振信心意义重大。目前陷入困局中的汽车、新能源、房地产、航运等行业都成为了此次经济形势分析会的“座上客”。
就像瑞银证券7月10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的,最近几个月,中国经济持续减速,而令政策决策者和投资者更为担忧的是企业盈利的大幅恶化。
根据财政部此前公布的数据,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4%,这是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连续第4个月出现负增长,且跌幅较此前进一步扩大。而一直以来以创造高额利润著称的国企也是一片惨淡。
谈及企业的盈利表现,不得不提到的行业就是航运业。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曾用六个字描述了对2012年航运业的预期:“失衡”、“艰难”、“洗牌”。
数据显示,中国远洋2011年巨亏104.5亿元,既创了公司亏损纪录,也创了A股上市公司亏损额的新高。同为国内航运业“国家队”的中海集运2011年全年净亏损达27亿元。
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副总裁徐敏杰也正是此次被召见的企业家代表之一。
目前,2012年已经过去一半,航运业巨亏的现象还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尽管自5月份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下行,目前价格较前期高点下跌了近三成,运输成本大幅下滑,对航运企业无疑是利好,但由于运价的下降幅度远大于运营成本的下滑,油价对运价的支撑作用比较有限,所有航运公司仍处于严重亏损之中。
航运专家陈弋表示,在运力大幅增长的同时全球大宗商品的贸易增长相对缓慢,国际干散货海运市场要消化过剩运力,真正走出低谷至少需要一年半至两年时间,甚至更长。
据悉,不管是交通部还是地方政府,目前都在研究制定扶持航运业的相关政策。航运业人士认为此次总理对航运企业的座谈或将加快扶持政策出台的时间和力度。
此外,近日还较为“狼狈”的企业是国内光伏企业的领头羊——尚德电力,最近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初裁,将对尚德电力销往美国市场的光伏产品征收31.22%的反倾销税,这对美国市场收入占比总营收已超过30%的尚德电力而言压力不小。
据尚德电力相关人士透露,在总理的座谈会上,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也将这些情况向总理做了汇报,并担心如果欧洲也紧接着发起“双反”,必将对中国光伏产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后果十分严重。
为此他强烈呼吁国家在制止贸易保护主义方面,一定要有所作为,否则,中国将失去唯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战略能源产业发展的势头。
除了应对贸易摩擦方面的建议外,他还提出了国家能源战略、解决上网难、落实支持政策、产业转型、产业合作等方面的建议。他本人在参加完总理的经济形势分析会后随即飞往美国去“灭火”。
除了施正荣和徐敏杰外,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会生、京东商城首席执行官刘强东、阿里巴巴集团总参谋长曾鸣、北京金隅集团董事长蒋卫平也都参与了此次座谈。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高层格外关注企业是因为今年上半年企业受制于盈利和信贷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制造业的投资开始面临下行压力。此外,吸纳了30%就业人口的制造业盈利情况如果继续恶化,高层最担心的失业问题恐怕也会迟早暴露出来。
新动向
企业层面不容乐观,宏观数据方面也前景不妙。
7月13日,谜底终于揭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增速为7.8%,二季度GDP增速为7.6%。
此前,在《经济观察报》二季度经济学人调查中,对于二季度GDP增速也曾出现了较大分歧,49%的经济学人认为经济仍然维持在合理区间,而有27%的经济学家则认为,经济已经进入了偏冷区域。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在持续下滑的过程当中,虽然政策在放松,但是从力度上来看整体上较温和,所以在惯性的作用下,第二季度经济仍然在继续探底。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也表示目前二季度的数字重要,但是趋势更重要,如果7.5%水平线能稳定下来,就不用担心。可是问题恰恰就在于,目前下行的趋势还没有得到稳定。
鲁政委、屈宏斌也正是国务院最近召开的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中邀请的专家。在《经济观察报》二季度经济学人的问卷调查中,鲁政委当时认为二季度经济已经进入过冷区域,全年经济会呈现U型走势。
同样是参加了座谈会的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则表示,整个经济虽然有困难,但不会像2008年那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从会议整个精神上来说,今年实现经济7.5%~8%的增长目标是可能的。
根据以往经验,如此密集的座谈会与调研,说明决策层密切关注着经济动向,在稳增长方面或有一系列举措。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月10日也表示,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消费、出口多元化等,但当前重要的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在促进投资当中,非常紧要的是要注重投向、注重结构、注重质量和效益,要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科学发展。
屈宏斌指出,总理的话进一步确认了这一轮稳增长的政策导向,也就是说稳经济,其中也包括稳定投资的增长。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近日也发表了最新的课题研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该课题指出投资能够对经济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但扩大投资不仅仅是为了在短期内让经济增长保持在一定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产业和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该课题组认为目前扩大投资稳增长应该注意以下方面,从投向上而言,要加大民间投资、人力资本以及民生的投资力度;还需要兼顾投资增量与存量的结构优化,从整体和长期效应考虑投资决策,此外还需要明确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规范地方投资行为以及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
同时,该课题组还特别强调,装备制造业投资中应加大对生产流程中机械化、自动化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
屈宏斌也特别指出,即便是在基建投资领域,稳投资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会让各地政府来包揽。恰恰相反,应该是政府和民间并举,从而使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样才能使投资更好地把握好投向以及投资的规模,使这一轮的稳投资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过,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则认为,就近期现状而言,在外需和非政府部门投资疲弱的情况下,增加基建投资是稳定总需求增长的首选。中国政府增加杠杆仍有空间,对地方融资平台适当放松可能成为促进基建投资的手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