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中国经验”需理论穿透力

总结“中国经验”需理论穿透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在总结中国的经验、中国的发展道路,有的学者提出了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如何从理论上去把握这个课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认为这很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个维度应该构成对中国经验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概括。在这几个基本维度上进一步进行理论提炼,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健康发展,而且在理论创新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回头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就可以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很多思想非常有助于我们总结中国经验。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着普遍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分析,概括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他们思想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们在坚持普遍规律的前提下一直承认不同的民族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发展道路应该是多样的。马克思毕生都在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最初,他关注的是西欧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那个时候,他强调一种共同胜利的理论,也就是按照那种普遍规律,人类大概先经过资本主义阶段,再进入到未来社会。但是,他到了晚年接触到俄国、中国、印度这些东方社会的历史文化结构的时候,特别是发现了这些民族还存在着亚细亚生产方式等等包含着土地公有因素的时候,他就得出一个结论,即认为东方一些社会可以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的成果,而不必走资本主义道路,经历资本主义痛苦,直接进入到未来社会。这些理论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很重要的指导。在今天的形势下,怎么解读和总结中国经验?中国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所构成的中国经验,不仅仅对中国有意义,而且也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这基本上证明了很重要的一点,即人类社会不可能都完全按照一个模式、一条道路发展。

理论工作者现在有责任按照胡锦涛同志去年在“七一”讲话中所概括的框架做更多的总结性工作。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想说明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可能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比较性研究。这个比较性研究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原来的研究中往往带有某种片面性,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多种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比较。例如,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做的比较多的往往只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特别是局限于中国模式和美国模式、中国道路和美国道路的比较,似乎世界上只有这一种发展道路和模式可供参照。这种片面的比较很容易落入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逻辑之中,因为西方往往认为只有他们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不符合它的要求,所以对中国总是要进行各种指责、质疑,尽管中国经济上、政治上、社会上等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和进步。如果我们拓宽视野,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就会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就不仅要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道路,也要总结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同时还要关注世界上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比如,南美、亚太地区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兴经济体,传统强国俄罗斯的发展道路。如果有更多的发展道路、发展经验做参照,我们就能更深刻地领会到中国经验的重要性,清楚它的特色在哪里,它对人类的贡献在哪里,我们面临的问题在哪里,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世界范围内多种发展道路和模式的积极对话和相互借鉴。因此,我认为,我们对中国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应该是更高层次的,更需要一种理论的理解力和穿透力。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