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兰:蓄势待发的美国的全球战略(6)

卡普兰:蓄势待发的美国的全球战略(6)

一个分裂的中东,再加上一个被内斗削弱的阿拉伯世界,对美国实力的未来发展来说,有着不言而喻的积极意义。而从人口、文化及其它指标来看,伊朗政治未来将会出现意识形态和哲学上的积极转变。这种预判,外加美国针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取得全面成功面临的种种问题,就使牵制有核的伊朗——如果长期的制裁和工业破坏不见成效的话——成为最不坏的选择,而且这个选择也最不可能使美国更深地卷入中东地区的乱局。  

面对未来:掌控而非激发时局变化  

这种结构性的战略变化是维持美国实力的关键,但一项外交政策成功与否取决于领导力。由于美国要做的诸多决定悬于微妙一线,所以,此时需要的领导力更像是艺术和悟性而非科学。冷战结束以后,没有哪届美国政府像老布什政府那样,能够如此得心应手地把握各项挑战:发动局部战争;发展新的盟友关系;应对划时代的巨变。老布什时代的政府有条不紊地营造了一个涉及广泛的联盟,挫败萨达姆对科威特的入侵并反手还击,而后极为高明地见好就收,留下萨达姆政权苟延残喘,却不用美国承担照顾数百万伊拉克人的责任。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虽并非老布什的功劳,但随后前苏联的和平解体却和他有很大关系。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的特点就是掌控变化,而不是激发变化;推动历史进程的是各方强大的势力,非个人能力所及。前苏联解体后,老布什没有对共产主义的失败高声喝彩,也没有为在环东欧地区的胜利拍手相庆,相反,他表现克制,几乎未曾公开表态,而是私下里敦促前苏联不要轻举妄动。老布什十分清楚,东欧地区的民主独立最终取决于前苏联意欲何为。假如老布什当时公开发声,力促改变,他很可能会激怒前苏联在东欧进行军事干预。老布什行政当局最大的成就便是少说话,多做事。就像我们从伊拉克战争所学到的那样,只有当现实性的缺失导致形势明显恶化之后,人们才会醒悟,有它是多么重要。如果在1989年中国的政治风波后,老布什听取了那些批评者的意见而切断与中国的联系的话,中国也许不会走向资本主义之路,而选择另一条道路。  

老布什政府处处表现出克制,但现在看来,每逢关键时刻同样不乏异常果敢。老布什力主在北约内实现两德统一以及用武力将伊拉克军队逐出科威特,尽管当时围绕这两个议题存在诸多争议,但老布什从未动摇所持立场。这是美国在主导权上的专断与高度自我控制相结合的秘方,并且是未来几十年都行之有效的秘方。老布什并非十全十美,他所确立的领导力标准虽说不上伟大,但也算不错。毕竟,当前南斯拉夫爆发战事时,他没有下令干预,考虑到这场战事造成的严重人道主义后果,这个决策可能是个错误。美国式的现实主义必须含有理想主义元素,否则,它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又有什么区别呢?老布什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是,柏林墙倒掉之后的欧洲大陆出现了首次危机,而在当时来看,这个危机并无牵涉到美国的战略意义,既然如此,由欧洲人主导处理这场危机顺理成章。  

唯有一种既强硬又克制的领导力才能保持美国在全球的势力,而老布什这位最后一名入主白宫的二战老兵恰如其分地为这种领导力树立了可供仿效的楷模。世界体系的现实态势——总是从当前事件出发的线性演变——表明极其复杂动荡的局部冷战正莅临中东和东亚地区(伊朗和朝鲜实施核武器计划的结果),分别将多个强国牵扯进来。这种情况将一直持续到伊朗和朝鲜政权发生转变。因为美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位来直面这些冲突,因此,与其动辄刀兵相见徒费资源,不如重在事先防范,让全世界都明白美国本来不愿大动干戈,但为保护其盟友的安全,随时准备不惜一战,打一场局部战争。尽管美国有着全世界最强的军事实力,并由此被赋予全球责任,但美国社会秉持避免伤亡的原则,不怒自威达到目的的能力将决定美国的未来。 (完)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