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则在《北京大暴雨冲出中国现代化的原形》一文中指出:“北京这场雨应该给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认识做一次质的修正。不仅政府,全体公众都必须有兴趣和意愿把现代化的方向朝着昂贵的安全方向扭。这场大暴雨致使37人遇难,是全北京的悲哀,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污点”。文章还把锋芒对准各级官员:“正忙于抗灾的官员们大概更愿意听到鼓励,但代替溢美之词的,是一拨接一拨的质问和追究。请不要委屈,今天的时代就是这样,做官员无论有功劳有苦劳都是应该的,挨舆论批评和质疑同样是应该的,虚心倾听甚至不能当美德来夸耀。在如今政府工作的纰漏的确一抓一大把时,尤其是这样”。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有如此理性的批判,甚至有常识性的错误和误导性的结论。比如有文章拿中国和巴黎相比,说巴黎经常下雨,人们出门都习惯带伞,然而在巴黎的雨天里行走时,很少发生由于下雨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这些,与巴黎著名的下水道系统是分不开的。
事实上巴黎确实经常下雨,但没有积水的原因恐怕并不是下水道如何,而是雨量小和时间短。如果看一下巴黎的气象资料,会发现每个月分布相当均匀。香港天文台网站有一个法国三十年(1961至1990)降水量(毫米)平均统计表,全年一至十二个月如下:54.3 、46.1 、53.5 、46.5、 63.3、 57.8、 53.6 、51.6 、53.8 、55.5、 55.8 、55.6。
北京虽然年降水量也在600毫米左右,但分布则极为不均匀,这一次次暴雨降水量城区竟然高达212毫米,降水量与巴黎四个月的降水量相当。假如巴黎也遇上此等规模的降水量,它的排水系统也无法承受。毕竟巴黎的标准也不过是五年一遇(北京则是1到3年一遇),也就是每小时可排180毫米降水的雨量(新华网的数据标准是每小时56毫米的降雨量)。
考虑到法国人惯有的混乱和低效率,其后果和损失远远超过中国。大家可能还记得2003年一场罕见的酷暑袭击法国(仍比中国的夏季的温度低),由于应对无力,竟然导致上万人死亡。而政府官员则都在度假,民选总统希拉克也是在假期结束后才悠然而归。
事实上,任何国家遇到北京这种突发事件也都会超出极限。新加坡地处赤道,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所以新加坡的的排水系统十分的先进。在城市建设之初,每起一座楼,每建一个街区,最大容量的排水系统一定是计划在前的。尽管如此,新加坡也依然被水淹过。最近两年,每年都有一次特大暴雨袭击造成城市局部淹水的情况。最近一次是发生在2011年6月的一天清晨,早上开始连续降暴雨5个小时,全岛多个地方出现突发性淹水,导致交通瘫痪数小时。
这场水灾让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段话广为流行:“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
龙应台作为一个颇有才气的作家,其看问题的视角自然是文学性的,而不是科学性的。如果当作文学作品或者一个作家的感性呐喊并不为过,但如果真要上升到一个标准显然是不妥当的。然而这次北京大水之后,俨然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是否现代化的标志。照此标准,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也要淘汰掉了。
台湾年年台风,年年水淹,可有哪一个城市够的上标准?2010年大水,不是还成为高雄选举的议题吗?世界上更有许多城市位于少雨地带,是不是天生就具有现代性?更荒唐的是,有媒体更简单的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和世界隔着一条下水道,文明的差距就是一条下水道(其专题的题目就是如此)。
如果照此逻辑,法国酷暑,是不是法国和世界隔着一个高温?美国枪击案如此频繁,一个全世界都能有效解决的问题美国何以就解决不了,是不是美国和世界就隔着一条枪?和文明社会隔着一条枪?
还需要指出一点的是,北京入讯后,六月一日也曾下过一场大雨,最大降雨量在西三环南段。这一带的西三环主路莲花桥、六里桥、丰益桥下出现了积水,但是除了丰益桥,其他路段积水很快被排除,没有造成道路堵塞。丰益桥的积水也在半小时内排放完毕。只不过由于没有酿成灾害,所以无人关注。如果再对比2004年7月10日的那场大暴雨,北京的进步不可谓不大。 当时降雨量不过125毫米,就瘫痪了全城交通:京城有41处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众多下凹式立交桥成了大池塘。也是从2004年开始,北京逐年加大对城市防汛,特别是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改造力度。城市积水点被逐一登记在册,倒排工期逐年消除。
在今年入汛前,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公布了全市的58处积水点,并表示要在今年7月底前全部改造完成。只可惜天公抢在前,而且是空前的降雨量。不过八年的努力也没有白费。位于东四环的红领巾桥,过去因积水带来的“曝光率”曾远高于丰益桥,即使是平常降雨的水平,桥下也时常出现“没膝”、“及腰”深的积水。但今年汛期雨水不断,红领巾桥下却没有出现一次积水。奥秘就在红领巾桥泵站的投入使用——而这个泵站仅选址就费了多番周折,虽然选址压了东四环的规划红线,但因为别无选择,最终获得了特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