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经历的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城市化过程也确实和现在的中国有较多相似之处。而与此相对,80年代,特别是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了全盛期,国内基建基本完成,居民收入也因为“所得倍增”计划而跃入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美国。经济泡沫开始进入高速膨胀阶段。相比之下,中国目前尚没有达到这个阶段。
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浅子和美教授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如果以名义GDP的变化为基础来解释的话,中国的房地产业确实存在泡沫。所以短期内泡沫破碎,住宅价格下跌的话也不奇怪。但是毫无疑问,中国今后名义GDP将会继续增长,长期来看,住宅价格可能还会继续突破泡沫时的最高额,这种状况和日本高速成长期及石油危机以前的泡沫状况相似,而和日本80年代后半期的泡沫状况及90年代的崩盘有别。特别不同的一点是,90年代日本泡沫破灭时,很多人因为名义GDP已经停止增长,所以干脆认定房价不会再涨了(也就是所谓土地神话的破灭)。特别重要的是,中国还处于‘尽管资产价格在短期内泡沫成分不小,但是考虑到总体经济成长的基础,很多人还是会考虑到房价尚有上涨的空间’这样的阶段。”
但是如果说今天房价是中国人最关心的民生议题,那么对很多日本人来说,70年代的主题倒并不是房价。今年已经59岁,在千年古都京都经营一家公司的枥下满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1975年的时候,京都中心地区,一套30坪(1坪约等于3.3平方米)的房子大概要1500万日元。普通人花个30年也是可以买下来的,当时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差不多是4万日元。”
“其实一直到1980年,房价还和整个70年代差不了太多。真正开始疯涨还是在1985年到1989年之间。1980年同样一套30坪的房子在京都市中心还只要3000万日元,涨得不算特别狠。但是1985年就要5000万日元,1987年就要8000万日元了。”枥下满轮回忆,“而普通大学生的月收入也就是在1980年上升到10万日元,后来也就是10多万日元。”
另外,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出现很多官商勾结,炒高地铁站或者新干线车站附近土地价格的事情。“往往就是依靠和政府官员的关系,预先获知修建车站的地点,然后提前买下附近的土地高价牟利。不过现在这些事情都绝迹了。”枥下满轮说。
从这个角度来看,70年代的日本的房价和今天的中国还是有些不同,至少房价没有成为困扰民生和政府政策的头等大事,即使在一些大城市,也不至于奋斗一辈子都没有买房的希望。
米山秀隆认为:“从全国来看,70年代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和现在的中国不太一样,当时价格上涨还只是一段时期内的问题,而且那时房价泡沫破碎的恶性影响力也是短期的。但是与此相对80年代则不同了。发生了全国性的庞大的房价泡沫,然后这个泡沫破碎后,整个日本经济一下子陷入了超过10年的经济停滞。”
关于中国是否正面临“先易后难”的境地,米山秀隆认为也未必如此,他分析:“以中国整体来看,住宅价格的上涨还是和个人收入上涨的步伐相匹配,所以不能说是泡沫。不过在一部分大城市,确实有住宅价格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收入提高幅度的状况。这种情况和较强的投机因素有关,也有经济刺激政策下,大量过剩货币的流入有关。而依靠政策调控房价,让其恢复到和收入相匹配的程度上去,花一点时间作调整,不会对宏观经济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考虑到对住宅实际的潜在性需求很强,所以这种调控一旦结束,房价还是会慢慢地回到上升的轨道上。” 疯狂时代到来
真正让后世记忆犹新,并且留下了许多逸事的超级房价泡沫,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5年日美《广场协定》签订以后。由于《广场协定》让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所以海外热钱大量涌入日本,而且更多的日本资金也从制造业中被解放出来,日本央行为了维持景气的状况,也一直保持着低利率。
从1985年到1990年,从房价到股市,从海外收购到融资放贷,整个日本经济都陷入了一种极为疯狂的状态,特别是1987年后更进入了所谓“超泡沫时代”。当中许多事情,至今让人生畏。
实际上,在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期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没有什么很大变动,主要体现是“资产通货膨胀”上,也就是股价和地价的狂升。以股价来说,广场协定后第一个营业日的1985年9月24日,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平均股价是12755日元。1987年1月30日平均股价超过了2万日元,而到了1989年年底的12月29日,这个数字创下了38915日元的历史纪录。那年的5月2日,东证一部的上市公司股价总额达到了500万亿日元,占当时世界份额的45%,东京证券交易市场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从1983年算起,到1989年为止,日本股票价格在四年时间内平均增长率高达49%,而同期GDP增长率只有4%,股价在这五年内上升了3倍之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