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睿哲:从人力资本视角看中印经济

方睿哲:从人力资本视角看中印经济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龙”(中国)与“象”(印度)的比较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印的经济发展几乎在同一时间起步:印度(1947)、中国(1949)。 然而,两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和转折。1980年,中国GDP按2000年的美元价值计算为1830亿美元,只比印度的1580亿美元高15%。而三十年后的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3.25万亿美元,几乎是印度(9,630亿美元)的3.5倍。

导致两国经济发展轨迹上的巨大差距,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府的管理水平。中国有一个更加具有决断力和执行能力的政府,它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官僚程序的拖累,制定出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政策,并以最高的效率落实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以及更加开放的贸易及投资政策,不仅使中国吸引到了更大份额的外商投资(FDI),且自身的制造业发展及出口也分别是印度的八倍和六倍。

毫无疑问,上述解释是有道理的。然而,我们同样不要忽略了另外一个基础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本。这一因素,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新中国成立的头三十年(1949-1979), 留给人们最深印象的,可能只有那些错误,甚至是具有灾难性的政策,比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然而,我们同样不可以否认,在这一阶段,中国的领导层也在竭尽所能地推动城乡经济的同步发展,促使“公平”二字的实现。事实上,为了早日达成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在教育事业和医疗服务的投入可谓空前。

1980:中国的人才优势被较弱的实体经济所掩盖

1980年,中国的GDP总量与印度相差无几,甚至在人均GDP上中国还落后于印度,但就人力资本的发展程度而言,中国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这种差距尽管在现阶段有缩小的态势,但总体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首先,中国有一个更大的受教育人口总量,人口识字率比印度高了25个百分点。印度自独立后,在这一指标的发展上,不容乐观(虽然从12% 提高到了40.8%)。而且,中国“识字率”标准为“可以阅读1500个常用字”。这一标准,远远高于印度所规定的“可以签署自己的名字和阅读新闻标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从几千年前的封建时期开始,中国的“科举”制度,就成为了一个公平选拔人才的平台。许多农村地区的考生,仅因在科举考试中的优异表现,就能一举获得提拔,担任朝廷要职。

而印度,从1947年获得独立之后,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就远不及同时期的中国。直到最近的这十年里,印度才将发展教育定为了一项重要国策。其2009年通过的《教育法案》,主要内容包括了加大对于高校教育的资金投入等,即是其在迈往正确道路的第一步。

其次,1980年的中国,拥有着一个更加“健康”的人口群体。无论使用何种医疗指标的测量方法,结果均显示了中国人口的健康程度远远好于印度,且这一态势一直延续至今 。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中国对于医疗事业的大笔资金投入,尤其是其“全民医保”概念的推进,使得农村地区的人口可以通过当地村镇医院,及时就医。在人均医疗保障费用的支出上,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差距在扩大。在2008年,中国人均医疗保障费用的支出为265美金,而印度仅为122美金。同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反映医疗设施投入的一项重要指标上的数据来看,在2011年,中国每1000名人口所对应的医院床位为四张,而印度仅为一张。

第三,相比于印度,中国在促进性别平等的事业上,取得了更大的成效。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因此,在中国,女人被鼓励加入军队以及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工作。根据世界银行1990年的数据显示,在适合工作的年龄段里(15-64),79%的妇女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而在印度,同时期的这一数据仅为37%。这样的差距持续到了20年后的今天。中国在由世界经济论坛所发布的性别报告中,排名第61位,在促进性别平等这一议题上取得的成绩甚至优于同处亚洲地区的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第98位)和韩国(第107位)。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在过去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束缚下女性地位之低下,这一成就的取得显得尤为珍贵。

最后一点,中国社会的“等级观念”,不及印度之强烈。中国人的姓氏大约有一百多个,而这些姓氏之间是不存在高低之分的。你很难通过一个的姓氏,区分此人的社会地位。而在印度,姓氏常常成为区分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种姓贵贱的一大重要符号。此外,中国的穷人们常常秉持着这样一个信念:教育改变出生。通过教育和勤奋的工作,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生活质量,将会得以提高。而这一理念,激发着他们不断进取,从而成为了中国经济腾飞的一大引擎。印度尽管从1947年独立之后,在种姓制度的解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其根深蒂固的社会等级观念,仍旧成为了其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阻力。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两次奇迹腾飞(1980年和2010年)的种子,早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就已在普及教育、保障医疗、促进性别平等以及消除社会阶层等各项事业中,深深埋下。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