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墙面上贴着“请放低音量”及“非请勿入”的标示,“在节目中请不要使用基督教书籍中的词汇”提示人们注意这里的宗教立场;“出镜主播”——人偶娃娃“撒图塔”在镜头前娓娓道来……
在埃及开罗老城阿巴西亚区内一座残破居民楼不足60平米的小套间里,今年斋月开播的埃及首个“面纱女性”电视频道——玛利亚面纱台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录制节目。
这家电视台,从主播、制片,到导演、摄像等一切职务均由蒙戴黑色面纱和头巾的穆斯林女性担任(唯一能够露出面容的就是“撒图塔”),尽管刚刚起步,但仍在媒体界引发轩然大波。
在“阿拉伯变局”后伊斯兰力量崛起的大背景下,“面纱频道”成为地区文化变革的一面镜子,是结局,还是起点?
“刚刚起步,条件还很简陋”
由阿布·萨利姆·艾哈迈德·阿卜杜拉创建的玛利亚面纱频道,是埃及乃至中东地区首个“面纱频道”。
目前,面纱频道挂靠在泛阿拉伯的伊斯兰宗教频道“民族台”下,每天4小时的免费播出时长。阿布·萨利姆希望半年内能够达到每天6小时的节目时长,之后逐渐脱离民族台,成为独立频道。
“刚刚起步,条件还很简陋啊。”这绝非谦虚——几块贴了斑马色塑料纸的木板与房间正中一台小课桌,构成了频道不足15平米的1号摄影棚。耀眼而灼热的镁光灯下,是静静闪烁着红灯的摄像机,以及穿着黑色长袍、裹着黑色头巾、蒙着黑色面纱且戴着黑色手套的女主播法特梅。
下午三点,频道中正在播出的是宗教阐释节目。由于正值穆斯林斋月,节目组还特别制作了斋灯晃动的小动画。黑衣女主播背后,是后期添加的包含米色沙发和茶几的家居画面,“为了更加贴近女性受众的生活”。
27岁的女导演兼制片人兼摄像师希巴介绍说,目前上马的核心节目包括1小时美容节目、1小时政治谈话节目、1小时的宗教节目以及儿童、喜剧等。
现在,频道中的大多数节目都采取了一位专家坐在桌子前面讲述的方式,即使美容节目也是如此。由于不能露出面容,主持人只能将一大排化妆保养品摆在桌上逐个介绍。此外,玛利亚频道完全不限制、甚至十分鼓励在节目中的传教内容。
“与其他的宗教频道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的节目里绝不会有男人出现,即使连嘉宾或者电话连线都不会有。”希巴指着频道的宣传板说,目前的定位并非宗教频道而是“文化频道”,主要覆盖女性生活中的各类话题,“婚姻、家庭、保养、抚育儿女,也有拓宽视野的政治等。”
为“面纱女性”开辟事业舞台
从民族台借调到面纱频道的执行主任艾布·优素福,是在该频道工作的少数男子之一。一袭黑袍和浓密的胡子,以及额前因礼拜而留下的黑色印记都彰显着他虔诚的信仰。
据他介绍,该频道从2008年4月开始酝酿,2010年底由于资金不足而搁浅。2011年埃及局势出现动荡4个月后,该频道重整旗鼓。
如今,玛利亚频道虽开播仅一个月,节目也十分简单而质朴,但在地区伊斯兰力量上升的大背景下,这一新尝试迅速成为埃及民众和国内外媒体讨论的热点。
目前已有40名“面纱女性”志愿工作于此,均不收取任何报酬。希巴介绍说,近来又有不少女孩前来应聘,她们很多在上学期间因为蒙面纱,实习机会少之又少,广播电视新闻学毕业后很可能意味着失业,“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电视台肯招收蒙面纱的女性”。
据介绍,穆巴拉克时代,尽管街头蒙面纱的女性众多,但国家官方电视台是禁止女主播蒙面纱出境的。希巴指出,电视台内部各岗位有关面纱的规定严重限制了女性的机会,那些致力于从事新闻、导演或制片的保守女性只能抱憾终身,甚至连嘉宾都做不成,“面纱频道是大家实现梦想的舞台”。
希巴话音刚落,在办公室里等候录制节目的主播法特梅便笑谈起自己的“粉丝”来信。年过五旬、已有6个孩子、身型有些发福且从未在陌生人面前摘掉过面纱的法特梅说,“抛掉岁月和相貌,最重要的是学识。”
在埃及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马珍·哈桑看来,“多年以来面纱女孩只能从事幕后工作,玛利亚频道传达了一种声音,强调了面纱女性在埃及的存在感。”
在质疑与困境中生存
尽管不少阿文媒体都对玛利亚频道表示赞赏,网民也普遍认为“这是他们的自由”。但也有不少保守的民众认为,这根本违反了教义。一位40岁的出租司机就表示:“女性有权享受父亲和丈夫提供的生活支持,安心打理家业,这样出来工作是不好的。”
开罗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主任阿德里·瑞达则从另一个角度对“面纱频道”发出了质疑。这位学者认为,这种特别推出“面纱”频道且不允许不佩戴面纱者出现的政策本身就带有种族主义的倾向,“这种小团体制作这类只表达自己特殊观点的节目,是让埃及走上教派和政党分裂的道路。”
对此,穿着一身白袍留着白色胡子的频道高层阿布·伊斯拉姆回应称,传教是穆斯林应有的行为,但并不牵涉到宗教或是政治派别。艾布·优素福也解释说,玛利亚频道并不是萨拉菲派,因为萨拉菲主义者不赞同女性工作;他们也不认同穆兄会,因为兄弟会成员并不提倡女性蒙面纱。他强调,频道的宗旨是提倡一种穿着长袍面纱但却拥有工作和社会地位的“新女性”。
其实,除了质疑声外,玛利亚电视台还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
该频道培训部主任阿比尔·沙辛坦言,最初借用其他电视台精英来培训这些戴面纱的姑娘们,希望未来能够完全靠自己运营。但从民族台借调来的摄影师穆罕默德表示,目前摄像和后期制作方面几乎依赖“外援”,“面纱频道”仍面临人力资源匮乏的窘境。
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是重要挑战。穆罕默德说,现在,电视台的各类摄影棚还很不正规,各类器材也非常有限。频道必须找到财政援助才能使其运营正规化,除支付雇员工资,播出、宣传、设备更换等都需大批资金。
不仅如此,尽管街头民众大多知道这个面纱频道,但是这个频道的受众范围显然有待提高。刚刚上马的节目也确实吸引力有限。艾布·优素福说,人们现在对玛利亚频道感到十分新鲜,但想要长久发展,频道在提高节目质量上还面临巨大挑战。
被西方视为“埃及文化变革的镜子”
“阿拉伯变局”后,在前政权下长期受到挤压的穆兄会翻身上台,其候选人穆尔西当选总统,更加保守的萨拉菲派的影响力也势如破竹,伊斯兰复兴的浪潮令学界担忧,一个更加极端和保守的埃及社会正在慢慢成型。
在此背景下成立的以宗教节目为主的玛利亚频道,被西方媒体普遍认为是文化变革的一面镜子。
不过,艾布·优素福并不认为是动荡给予了玛利亚频道机会。频道创立时做出重要贡献的阿布·伊斯兰在穆巴拉克统治时期至少4次受到拘留,泛阿拉伯的伊斯兰宗教频道“民族台”也多次受到安全部队查抄,“但动荡后那些隐患仍在,比如军方和反伊斯兰教的人士。”他指出,今年1月军警再次闯入民族台总部,夺走了摄像器材。
在埃及大报《华夫托报》副主编阿迪尔·萨布里看来,伊斯兰文化的复兴并不是去年动荡之后的现象,却已经历十年的发展期,“10年前,埃及戴头巾的女性都很少见,更何况蒙面纱。”而现在戴头巾已成为主流,面纱也越发普遍。阿迪尔的妻子就是一个例子,多年从事自由主义运动的阿迪尔以娶第二妻为要挟,妻子仍坚定地戴起了面纱。
此外,仅十年间埃及就出现了6个伊斯兰电视台,每天24小时循环播放宗教相关节目。不仅如此,通过卫星电视,大多数人家还可以收到20多个其他阿拉伯语国家的伊斯兰频道。
玛利亚频道创始人之一的阿布·伊斯兰对媒体表示,“我希望让孩子们有机会见到这些女性,然后说‘我也想成为这样’,创造认同于此并向往于此的下一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