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程:古代用人不当追究谁的责任?

张程:古代用人不当追究谁的责任?

民国时期,之前作为官员入仕正途的科举被废弃了,新的人事制度不健全,推荐就成了民国官吏任用的主要途径。古老的“荐书”重新在官场上飞来飞去,蔚为大观。写荐书的荐主都是高官显贵、社会名流,投递的对象则是部门首长、省县市长。

不少大佬功成名就后,热心提携晚辈、举荐下级,乐此不疲。有人每天都写好几封荐书,一年能写几百封。这可苦了收荐书的人!新官还没上任就收到了一大堆荐书,不是推荐某青年才俊 “可任”某项职位,就是建议某海归精英“可担”某项职责。荐主自然是不能得罪的,但是又不放心任用一个不明底细的陌生人。更大的问题是僧多粥少,人才太多,职位太少,安排不过来啊!一位曾任交通部长的朋友向胡适诉苦:荐书太多了,不胜其扰!他没法一一看,更无力一一作答,但又不能不回复,最后只好专门聘了两名书记员,整天就代他答复不断涌来的荐书。

辛亥革命的元勋,后来任临时参议院副议长、众议院院长的汤化龙在民初地位显赫,上门求他举荐的人踩破门槛。汤化龙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大笔一挥,给很多人写过推荐信。曾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省巡按使等职的韩国钧就收到过汤化龙的推荐信。正在韩国钧为难的时候,汤化龙又来了一封信,说:“弟于友朋通函,向有特别印章之约,无此印章,即可置诸不理。”意思是,自己通信,如果是出于真心,都会在信上留下特别的印章;如果没有,就不是自己的真实意思,不必当真。看来,汤化龙自己都不把荐书当真,也告诫在位者不要当真。

民国的例子,也许带有特殊性。但在之前的历朝历代,虽然有纸面上的官员考录铨叙制度在,举荐始终在官场人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权有势者的青睐、推荐和提携,对官场后辈的意义重大。从本质上说,高官上司的个人好恶,左右着下僚小官的前途。人事制度往往停留在纸面上。

从理论上讲,所有官员,不论大小,都是朝廷命官,只有皇帝才能决定他们的沉浮荣辱。上级并没有下级的任免进退权。但在实践中,官大一级压死人。领导控制着下级的仕途命运。

皇帝不可能任免、评价所有官员,即便是少数高官的腾挪摆布就够他忙的了,于是绝大多数人事任免就放手给了他人,皇帝只是追认而已。上级官员决定着下级官员的考核、功绩,扼住下级升迁的咽喉。提拔某个官职,朝廷一般也咨询、采纳负责官员的意见。事实上,根植于官员个人意志与好恶的“荐举”始终是古代王朝的法定人事制度,在科举制确定之前一度还是官员入仕的主流。荐举名为“推荐”,实际上就是“任用”。到了清朝末年,官员升迁实职,往往需要更高层权贵的举荐,不然常年坐冷板凳候补侯任,坐个几年十几年的大有人在。这样的作用,还算是间接的。直接的作用是,上级官员可以弹劾罢免下级,觉得你不行就上一道折子把你罢免了。清朝后期,僧多粥少,官员分发地方并不指明具体职位,而由所在省份安排,督抚大员就名正言顺地操持了下属的任命。同时清末兴办新政,上马了很多官办工程、临时事务,需要“委员”(该词本意是委派某人担任特定工作)办理。这些委员是体制之内编制之外的官职,人事权完全在地方首长手中。凡此种种,就有了读书人进考场前到处行卷“求知己”,也有了落魄官吏日夜期盼伯乐的“知遇”。

领导用人的权力很大。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领导用人不当,怎么办?

人事权力是衙门的核心权力之一,谁有了用人权就可以渗透到衙门运转的方方面面,进而影响政治进程。如果对官员用人没有约束,官员就可能为所欲为,以公谋私,不仅会结帮拉票、卖官鬻爵,最终还会恶化为狭隘的圈子,用人只用自己派系乃至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于是乎,有志仕途者必须加入既有的派系与圈子才有官场的入场券。后果只能是官职的世袭化、家族化,官场死水一潭。这是历代朝野都努力避免的结局,所以都对官员举荐用人加以限制。

秦朝确立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时,就限制官员用人权。司马迁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说:“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这条法律简单说,就是“谁荐举谁负责”,你主张提拔谁就要对他负责到底,他的好就是你的好,他的错也是你的错。这条原则到汉朝进一步明确。汉墓出土的汉初《二年律令·置吏律》详细规定荐主的责任:“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任免者。”如果被推荐的人不廉洁或者不能胜任工作,不仅被推荐的人要被罢免,荐主也要承担连带责任被罢免。这就是“荐举连带制”,把荐主和被推荐者双方的政治命运捆绑在了一起。荐举连带制自秦汉确立后,一直沿用到清末,两千多年来都是官员选任的重要制度。

古代官员荐举他人、提拔用人,要明确责任。比如南宋曾任左丞相的周必大荐举吴概等人,特地在荐状末尾写道:“臣保举吴概等人,均系保任终身。倘若所举之人不称职,甘愿受谬举之罚。”周必大推荐尤袤、石垫二人,也写明:“两人如蒙擢用,后犯入己赃,臣甘当同坐。”这样的话不是官话套话,而是要实实在在负责的。

秦昭王时期的丞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功臣,最后却因为用人不当而黯然下台。范睢本是魏国人,早年经历坎坷,后来得到郑安平、王稽二人帮助才入秦。他是个“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人,发达后向秦昭王举荐王稽为河东太守、举荐郑安平为将军。后来郑安平在战争中投降了赵国、王稽因勾结诸侯被诛杀。按秦法,作为荐主的范睢要承担同等罪责,株连三族。秦昭王明确表示要保范睢,禁止国内议论郑安平等人的事情,还赏赐范睢表示支持。但范睢还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一蹶不振,以下台收场。

西汉时,富平侯张勃荐举陈汤,因选举不实获罪,除了削去封邑二百户外,死后还被谥为“缪”,揪住他用人不当的污点不放。南宋时,主站派辛弃疾屡遭政治打压,其中从镇江知府的要职上被降职、调离北伐前线的罪名就是“荐举不当”。他主张提拔的一个下属犯了法,按律辛弃疾要连坐。清朝戊戌变法时,侍读学士徐致靖保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变法失败后,徐致靖被褫职关押。其中保举过维新派的荐主,比如御史宋伯鲁、湖南巡抚陈宝箴、大学士翁同龢等都被罢免,“永不叙用”,已经罢官的则被追缴其它待遇。你可以说这些人的遭遇存有政治打击的成分,但他们触犯荐举连带制也是事实。

连坐原则还被运用到了科举制上。明清地方学府可以推荐优秀学子入读国子监,称为贡生,相当于举人的副榜。虽然不算官吏,学官如果推荐失当也要受罚。顺治二年,朝廷下命各省每年选拔贡士入京。朝廷要对各省推荐的学子进行复试,发现有“滥充”的发回原学。如果一省推荐的学子中有五名以上不合格,该省学政罚俸。康熙三十七八年间,朝廷面试各省贡生,发现山西张汉翀等六名、陕西吕尔恒等四名、广东陈其玮等三名被推荐的学子均“文理不堪”,“字画舛谬”。处理结果不仅是原卷驳回,而且弹劾处理所在省份的学政。康熙更是大怒,下令停止各省选拔贡生。

正因为荐举不当要面临严厉的惩罚,秦汉时期官员轻易不荐举他人。汉武帝时,政府权力扩张,事务繁多,需要补充官僚队伍,就下令郡国官员举荐人才当官。当初推行时,各郡国官员担心连带责任,对荐举很不热心。下令多时,汉武帝也没得到几个人才,不得不规定各地必须荐举的人才数目,完成不了也要受罚。这让郡国官员不提拔人都不行。精明的统治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发明出一张两全其美的网络。一方面立法者规定,“应贡举而不贡举”依法科罪;另一方面又规定,“贡举非其人”亦坐。迫使举主精挑细选,恪尽职守,谨慎行事,如若不然,两免之并严连坐之法,更甚者小命休矣。

严格的荐举连带制,遭到了古代官僚集团的抵触与反击。

官僚集团既想把持用人实权,又不愿意承受连带压力。他们指出了连带制的许多弊端(很多弊端的确客观存在)。比如有些提拔的候选人可能是“表演艺术家”,口是心非沽名钓誉,欺骗荐主。或者有些人在被提拔时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旦大权在握后就腐败变质,难道荐主也要负责?又或者,被推荐者能力出众,是个能臣干将,但私德有问题,荐主也要负责任吗?荐举连带制执行严格,不区分情况就把荐主和被推荐者捆绑在一起,强调荐主的责任,目的是保证用人的严肃和成效。

但是在官僚集团日积月累的攻击下,荐举连带制在各个朝代都出现了松动。西汉末年,王莽执政,开了松动的口子,规定荐举时“不以小疵妨大才”。什么样的缺点或错误才算是“小疵”,怎么又够得上“大才”的标准呢?这就在事实上给连带制松绑,减轻了荐主的责任。果然,滥举之事开始发生。

金朝明确规定,被举荐人犯了贪污罪,举荐人才应当承担责任。这就使得荐主不必为被推荐者的能力负责,只要他官德没问题就不用负连带责任。金朝更是规定荐主承担连带责任的期限是三年。超过三年,被推荐者犯错犯罪,荐主都不用负责。荐主的责任自此大大降低。

清朝的荐举制,重申了荐主与被推荐者的连带责任,但留下了很大的回旋余地。比如清朝规定被推荐者得到提拔后犯罪出错,荐主如果检举,可以免除连带责任。这就让荐主只要主动和被推荐者划清界线,就能免责。此外,清朝还区分了荐主用人的“公心”与“私心”,如果是出于公心提拔错了人,罪责要比私心用人小得多;被推荐者犯罪出错根源产生于何时,对荐主的责任也有影响。如果一个人是得到提拔后堕落的,荐主的责任要轻得多。但在实际操作中,公心私心也好,什么时候堕落也好,是很难区分,也就很难真正给荐主定罪。

和许多其他制度一样,日益宽泛的模糊空间的存在,给官僚集团上下其手、逃脱责罚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他们很容易为用人不当免责。但是,“谁用的人谁负责到底”始终是古代王朝用人的大原则,松动的只是具体执行的内容而已。到了民国,这个连带责任才被脱钩。难怪胡适要发牢骚:“民众雇一个老妈子,还得问荐头;店家用一个伙计,还须有铺保;旅店雇一个茶房,还须有押柜。国家的官吏岂不更重要,岂可不要公开的负责的荐举吗?” 人事权是民众授予的公权力,官员怎么能滥用乱用呢?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