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终于从政策调研、理论探讨进入到实际操作、政策落实层面。
9月6日,包括京沪粤在内的九个省市教育部门负责人齐聚北京,与教育部就如何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下称“《意见》”)进行协商。
与此同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时表示,要积极推动落实国办转发的文件,确保符合条件学生的合法权益,并提出了以城市发展需求、家长、学生三方面来“因地制宜”设定准入条件。
之前一天,被视为异地高考挑战最大的两个地区之一的上海,也已经表态,将按照此前国务院通知的要求,在年底前公布实施方案。
作为人口流入最为集中、随迁子女升学矛盾最为突出的两个区域,京沪将如何落实《意见》、为随迁子女升学设置什么样的准入门槛;两地制定的方案,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目前随迁子女面临的升学难题等等。这些不仅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将是考量异地高考政策落地效果的风向标。
地方因地制宜
由教育部、发改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四部委制定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已于8月30日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并要求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
这份历经一年多调研和酝酿的《意见》,对解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提出了指导性原则,并为各地出台方案划定了最后时间表。但在方案具体制定方面,则交给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来操作。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谈松华认为,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01年、2003年国家先后出台政策,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益问题,确立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两个‘为主’实际上是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这一点在全国范围来看已经基本得到落实。”他说。
但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人数不断增多,升学考试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在涉及到高考时,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报名,而由于各地高中课程不同,考试内容也有一定差异,所以一些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就必须回户籍所在地上高中并参加高考。
谈松华认为,这对于在流入地生活时间较长的家长和子女来说,他们很难再回到原籍去上高中、参加高考。“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和公平的对待,实际上是一个很重大的民生与社会公平问题。”
他还认为,此次国务院批复的《意见》提出,在义务教育以后,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升学考试问题。能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程度上体现教育的公平。但同时这一问题的解决也牵涉多个方面的利益和多种因素制约。
首先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间不平衡,相当一部分省份是人口流出省,就不存在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是东部沿海等人口流入地区,矛盾反映特别突出的又主要集中在像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城市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三角地区小学阶段非户籍学生数占比已超过50%;北京、上海小学阶段非户籍学生数也达到了学生总数的47%。“这么大的人口集聚,需要教育资源的大量增加,要有学校、有设施、有老师,这就受现有资源条件的限制。”谈松华说。
其次是大城市日益膨胀的人口规模与城市资源承载力的冲突;另外一个就是社会管理制度还不很健全,缺乏对人口的动态管理,教育政策的制定,只能采用与户籍捆绑的办法。“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赋予了地方解决问题的自主权、也强调了地方政府解决问题的责任。袁贵仁在发布会上表示,人口流入多的省份需要出台文件,“人家在你那省务工,孩子在你那上学,你要拿出办法,怎么解决?”
袁贵仁表示,一是要积极解决;二是要有条件准入,家长和学生都要符合条件;三是各地根据人口流动的具体状况,城市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城市要发展多大规模,有多大承载能力,来制定具体的办法,提出具体的条件。
对于在“因地制宜”条件下,各地会设置较高准入门槛的担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表示,各个省市的条件不一样,哪个地方难度大,竞争激烈,条件就设的会高一点,从中央层面来说,也只能这么做,推出原则性指导意见,也是一种进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