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将行 谁能最先受益?(2)

异地高考将行 谁能最先受益?(2)

核心提示:9月6日,包括京沪粤在内的九个省市教育部门负责人齐聚北京,与教育部就如何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进行协商。

谁能最先受益?

《意见》对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考试的准入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各地要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确定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制定具体办法。”

“不是说符合了这几个条件就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这里面还要根据城市的情况进行区分,设定一定的标准。”谈松华说。

在对学生设定的准入门槛方面,有的地方提出有连续三年高中学籍即可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也有的地方提出从初中开始。

根据目前已公布异地高考方案的山东、福建的标准来看,均采取了连续三年高中学籍为准入门槛。京沪的方案中,是否会设定六年的准入门槛尚不可知。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认为,连续六年学籍肯定是最苛刻的要求了。他之前与一些随迁子女家长交流时,有家长提出,即便是考虑防止高考移民因素,高中三年加上初三一年,要求4年学籍已足够。“你这个政策出来之后,大家不说你的好,反而在挑你的不足。”张千帆说。在其看来,《意见》并没有规定最多不能超过多长时间,从理论上来说,地方要求多长时间都可以。但从实际操作上来说,如果要求过高,大多数人觉得难以符合,这些人还是会继续表达诉求。

对于《意见》提出,家长要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包括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条件,张千帆建议,“要把焦点放在对孩子的要求上,而不是对家长的限制上。”

谈松华认为,地方要把基本情况进一步调研,基本上要有个底,才知道条件怎么设置,像上海正在搞积分制,就是根据城市需要多少人来设置,用积分的办法来认定,积分到多少,符合条件。“当然,城市需要的不仅是高端人才。也是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各种技能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来定。”谈松华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并不乐观,在其看来,京沪异地高考放开的尺度有限,能在现有条件上放开一条小口子,已经非常不错。对北京来说,在现有户籍人口的基础上,增加有居住证人员子女的升学考试资格;对上海来说,在原有户籍和居住证的基础上,再增加少数人,仅此而已。

从2012年开始,上海已放开10类非上海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主要包括持引进类人才居住证随迁子女,在沪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的子女,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和上海市教委批准的其他特殊情况考生。据统计,截至2011年9月,上海共为37万人办理了人才类《居住证》,与高达897万人的非户籍人口相比,只有不到1/20。

一直在异地高考上未有松动的北京,此次最有可能放开的同样是持北京工作居住证(简称“绿卡”)的群体,截至2009年,持北京“绿卡”的人数也仅有两万多人。

“我想在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还是会认真去做,这毕竟是本地的社会问题。”谈松华说。

另外区域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其他地方发展好了,京沪的情况就会缓解。同时京沪的条件也在改变,将来两地的生育率下降,老年化严重,外地的一批年轻人进来,两地肯定也欢迎。“这个情况,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定的。”谈松华说。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