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最先受益?
《意见》对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考试的准入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各地要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确定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制定具体办法。”
“不是说符合了这几个条件就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这里面还要根据城市的情况进行区分,设定一定的标准。”谈松华说。
在对学生设定的准入门槛方面,有的地方提出有连续三年高中学籍即可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也有的地方提出从初中开始。
根据目前已公布异地高考方案的山东、福建的标准来看,均采取了连续三年高中学籍为准入门槛。京沪的方案中,是否会设定六年的准入门槛尚不可知。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认为,连续六年学籍肯定是最苛刻的要求了。他之前与一些随迁子女家长交流时,有家长提出,即便是考虑防止高考移民因素,高中三年加上初三一年,要求4年学籍已足够。“你这个政策出来之后,大家不说你的好,反而在挑你的不足。”张千帆说。在其看来,《意见》并没有规定最多不能超过多长时间,从理论上来说,地方要求多长时间都可以。但从实际操作上来说,如果要求过高,大多数人觉得难以符合,这些人还是会继续表达诉求。
对于《意见》提出,家长要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包括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条件,张千帆建议,“要把焦点放在对孩子的要求上,而不是对家长的限制上。”
谈松华认为,地方要把基本情况进一步调研,基本上要有个底,才知道条件怎么设置,像上海正在搞积分制,就是根据城市需要多少人来设置,用积分的办法来认定,积分到多少,符合条件。“当然,城市需要的不仅是高端人才。也是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各种技能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来定。”谈松华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并不乐观,在其看来,京沪异地高考放开的尺度有限,能在现有条件上放开一条小口子,已经非常不错。对北京来说,在现有户籍人口的基础上,增加有居住证人员子女的升学考试资格;对上海来说,在原有户籍和居住证的基础上,再增加少数人,仅此而已。
从2012年开始,上海已放开10类非上海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主要包括持引进类人才居住证随迁子女,在沪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的子女,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和上海市教委批准的其他特殊情况考生。据统计,截至2011年9月,上海共为37万人办理了人才类《居住证》,与高达897万人的非户籍人口相比,只有不到1/20。
一直在异地高考上未有松动的北京,此次最有可能放开的同样是持北京工作居住证(简称“绿卡”)的群体,截至2009年,持北京“绿卡”的人数也仅有两万多人。
“我想在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还是会认真去做,这毕竟是本地的社会问题。”谈松华说。
另外区域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其他地方发展好了,京沪的情况就会缓解。同时京沪的条件也在改变,将来两地的生育率下降,老年化严重,外地的一批年轻人进来,两地肯定也欢迎。“这个情况,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定的。”谈松华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