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向八十年代和莫干山精神致敬
——在2012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莫干山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80年代,那是一个什么年代啊?我觉得,那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一个开拓创新的年代。那个年代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中国知识分子在此前压抑了30多年的智慧和激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只是那个黄金时代其中的一个产物。回顾当年的莫干山会议,首先我要感谢那个时代,感谢那个火红的、令人激动的年代。在此,我向20世纪80年代致敬!
2012年9月15日,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莫干山会议)在浙江莫干山举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先生出席论坛开幕式。应主办单位邀请,常修泽教授代表28年前(即1984年)出席莫干山会议的中青年学者讲话。在讲话中,他特意向八十年代致敬,向莫干山精神致意。以下是在新浪现场速记的基础上,由本次论坛参加者许生博士根据录音整理的讲话实录。
尊敬的高尚全先生,尊敬的彭森前副主任,
会议主持人文炼同志,第一财经日报秦朔同志,
出席今天论坛的新老莫干山会议的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新闻界和社会各界的朋友:
大家好!(鼓掌)
来到莫干山后,会议主办单位临时通知我,要我代表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参加者讲话,我没有准备,简单列了一个提纲,和诸位交流。
我要感谢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和第一财经日报社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这给我提供了一个与老友聚会和向年轻人学习的机会。
诸君翘楚我相随
时隔28年,重上莫干山,见到了当年参加莫干山会议的一些老朋友,像华生同志、罗力同志、小鲁同志,还有浙江大学的姚先国同志等,以及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新朋好友,十分高兴。在此,我首先以1984年莫干山会议参加者的身份,向今天的论坛,向新一代莫干山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祝贺!(鼓掌)
来到莫干山,我住在芦花荡老100号,看到了老朋友和新朋友,内心很是激动。此情此景,不由得使我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80年代,那是一个什么年代啊?我觉得,那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一个开拓创新的年代。你看,高尚全先生(也是体改会名誉会长),在这本书——《八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写的序言,他第一句话是什么呢?他说,“80年代是中国改革的黄金时代”。因为那个年代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中国知识分子在此前压抑了30多年的智慧和激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只是那个黄金时代其中的一个产物,类似的事件还很多。因此,回顾当年的莫干山会议,首先我要感谢那个时代,感谢那个火红的、令人激动的年代。在此,我向20世纪80年代致敬!(鼓掌)
我是一位莫干山会议的普通参与者。我跟罗力等朋友说过,与诸位相比,我是一个“相随者”。你看,柳红女士所撰写的这本书(指《八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里面,搜集了当年莫干山会议的一些照片,其中就有“对外开放组”几位朋友的合影,朱嘉明、杜厦、李罗力、金岩石、郝一生,和我,我们六个人的合照。2010年书印出来,柳红送给我以后,我一看里面有我们的合照,感到很亲切,但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李罗力等5位朋友,当时都翘着腿,而我则是手脚都垂着(没敢翘腿),所以当即我就写了一首诗,前两句是:
“忆得当年山上会,诸君跷腿我双垂。”(笑声)
写完以后,打算给几位发手机短信。接着一想,这样的诗缺乏韵味,有点像某大诗人晚年写的那种诗,难登大雅之堂。于是,我就改了3个字,把“腿”改成了“楚”,楚国的“楚”,这样,“翘腿”就变成了“翘楚”;并把“双垂”改成“相随”,于是就成了:
“忆得当年山上会,诸君翘楚我相随。” (鼓掌)
是的,我是一个“相随者”,他们是“翘楚”,但就是这次相随,这次风云际会,对我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影响到后来二三十年的学术研究。
莫干山会议精神
我比较喜欢研究问题和保存资料,当时,我预感到这个会可能会载入中国历史之史册的,所以,当时就珍藏了有关莫干山会议的原始资料,并且向王小鲁等朋友搜集他们的资料。几年前,我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向院里的青年学者讲了当年莫干山会议的情况和学术贡献。他们听了我的报告,受到启发。我们单位还在《经济决策参考》(增刊2)印发了我这个报告,后来流传出来。
这个报告被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先生看到。他给我写信说,要写1949年以来《新中国经济学史纲》,莫干山会议应该载入新中国的史册,由你来写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所以,两年前,我就根据张卓元先生的意见撰写。经过比较艰辛的写作,终于写出了《新中国经济学史纲》的第14章,题目叫《1984年“莫干山会议”》。正好上个月(2012年8月),我拿到了刚刚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学史纲(1949—2011)》。这是由张卓元先生所主持的,共70多万字,其中有2万字是我写的当年莫干山会议。这个被媒体称作《“史纲版”1984年莫干山会议》,《第一财经日报》从9月3日起开始连载。
在写作这一章的过程当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命题。就是:1984年莫干山会议,它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是什么样的一种价值取向?于是,我前面写“史”,后面写“论”,“论从史出”。论什么呢?《论莫干山会议精神》。写完以后,给了第一财经日报的秦朔先生及评论部徐以升先生,请他们指教。非常有意思,找到知音了。刚才秦朔先生发言说,中国知识分子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有这种情怀。于是乎,在上个月的28日、29日,连载了《论莫干山会议精神》。我在文中提出了四种精神:
第一种精神“时代责任精神”。在文章里面,我引了李大钊先生的名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1984年10月,中共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正处于到底是搞计划经济,还是搞商品经济的历史关头。莫干山的青年们勇敢地担当了这种历史责任。因为在80年代初期,党内就有人给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写信,说坚决不能写上商品经济,否则,这个国家就会发生方向性的错误。非常遗憾的是,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人居然批转了这封信。到1984年的夏天,最初提出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提纲,就是按照“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基调起草的。耀邦同志看了以后,很不满意,决定另组班子重写。于是乎才由党内思想开明的同志主持,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路来起草。在当时的背景下,围绕“到底是搞计划经济,还是搞商品经济”的这个历史抉择,莫干山的中青年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如价格改革、国企改革、对外开放等角度)担起了时代责任,推动了中国改革的车轮向前行进。(鼓掌)
第二种精神“公平竞争精神”。所谓公平竞争,就是莫干山会议有几个“不讲”: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讲职务、不讲关系,不讲名气,“以文选人”。这种“英雄不问来路”的做法,就是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先生诗中所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次会议把一些默默无闻的人推到了历史舞台上,改变了不少人的人生命运。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公平竞争精神,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呼唤的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精神!当今的中国,怎样实现机会平等、地位平等?怎样为社会底层的草根朋友创造一种上升的通道?需要破题。“公平竞争精神”非常重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