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两代人的钢铁梦

讲述两代人的钢铁梦

首钢搬迁了,北京标志性的老厂为了蓝天做出了特别的贡献。程国庆一家从他父亲开始就是首钢工人,他说,曹妃甸建成世界最好的高炉,是他们一家钢铁人的梦想。

钢厂解放工人做主

程国庆是首钢的一名炼厂工人,今年已经53岁了。他家有8口人在首钢当工人,是个名副其实的“钢铁之家”。他父亲就爱讲首钢的历史:1939年的时候,首钢还叫石钢,只能炼铁不能炼钢。那时候,工人们出入厂门要给日本人鞠躬,经常挨打受骂。炼铁设备简陋,经常出事故,工伤死亡的人特别多。 

1948年12月16日,石景山钢铁厂解放了,工人们当家做主,都表示今后要“甩开膀子大干”。刚解放,炼铁厂500多立方米的老一号高炉还在半山坡上,那里被老首钢人称为“回马坡”。冶炼强度增加后,常出现炉况不稳的情况。当时还有封建思想,很多人说是“回马坡闹鬼”,一时闹得人心惶惶。厂党委提出了“回马坡前不怕鬼,强敌面前不服输”的口号,激励职工战胜困难。程国庆的父亲和许多工友夜以继日奋战在炉台上,曾经连续33天没回过家,经常24小时连轴转。结果高炉的两个主要指标一举夺得两个世界第一,令国内外冶金行家震惊。他父亲还被评为全国劳模,奖品是一个小闹钟。老爷子一提这事就满脸自豪地说:“1956年3月28日,我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还一起合了影呢。”

新一代首钢人创奇迹

1979年改革开放,程国庆的父亲退休了。程国庆进首钢当了工人。 

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首钢开始对高炉进行大修改造。为加快改造速度,首钢决定采用高炉整体推移安装技术。简单说,就是这边拆着旧炉子,同时在不远的地方组装新炉子,最后把新炉子推移到旧炉子的位置。这种方法国内没有先例,在前苏联的乌克兰一家钢铁厂应用过一次,推移的重量是500多吨。可首钢新炉体采用30多项当时世界最新技术,容积要从1000多立方米扩到2000多立方米,设备重量3700吨,炉体有十多层楼高。有人测算,需要20多台国内最大马力机车才能拉动。 

程国庆回忆,一天晚上,乌克兰专家来了,围着新炉体转了三圈,连连摇头:这么高、这么重,上帝来了也移动不了。可首钢人不信邪,经过多次模拟试验,居然成功地将这个庞然大物推移了39.5米,准确到达预定位置。 

成功那天,他和父亲赶到高炉前,整个工地锣鼓喧天,大家都拥抱在一起庆贺,父亲更是紧紧攥着他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新钢铁基地屹立曹妃甸

北京申奥成功后,为了还首都一片蓝天,首钢开始搬迁调整。程国庆的父亲朝夕相处几十年的五号高炉第一个停产。2004年,就在临终前几天他父亲突然提出,要到高炉前看最后一眼。程国庆兄弟几个都劝,但老爷子非去不可。看到了心中一直牵挂的高炉,老爷子俩眼直直的,也不说话,最后挥了挥手。几天后,给孩子们讲了一辈子高炉故事的老父亲走了。 

2005年6月30日上午8时,首钢连续生产了47年的五号高炉停产。人们冒着零星的细雨,默默地向这个新中国成立后,首钢的第一座现代化高炉做最后的道别。程国庆代表全家,在留言簿上写下父亲生前老叨叨的一句话:“五高炉,我的老伙伴,我永远忘不了你。” 

首钢的新家曹妃甸,是个沉寂了千年的无名小岛,首钢人从此开始了建设新首钢的征程。“中国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高炉。”首钢人都憋着一股劲儿,抓住搬迁调整的机遇,建设中国第一座5500立方米的大高炉。 

现在,在曹妃甸已经建成了世界最好的高炉。 

程国庆说,父亲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到曹妃甸亲眼看看新首钢的大高炉,可惜未能如愿。2009年5月21日,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厂高炉开炉、出铁的那天,他捧着父亲的照片到曹妃甸参加开炉仪式,说:“爸爸,您看到了吗,我们有了自己最大的高炉了!”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