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高炉和我家

首钢高炉和我家

我是首钢的一名炼钢工人,出生在1959年10月1日国庆那天,名字是我父亲程德贵起的。我家有8口人在首钢当工人,是个名副其实的“钢铁之家”。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高炉和我们家的故事。

我父亲就爱给我们讲首钢的历史:首钢1919年就建厂了,是我国钢铁工业的发祥地之一;1939年的时候,首钢还叫石钢,别看叫钢厂,但只能炼铁不能炼钢。那时候,工人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出入厂门得给日本人鞠躬,还要被搜身,经常挨打受骂。炼铁设备不仅简陋,还经常出事故,工伤死亡的人特别多。工人的吃住更是没法说,吃的是混合面,住的是苇席窝棚,得了病没钱医治,有的甚至还没咽气就被拉到“万人坑”活埋掉了。1943年,传染病大流行,一个月就死了几百号人。

解放前30年,石钢累计产生铁28万吨,还不到现在首钢10天的产量。

1948年12月16日,石景山钢铁厂解放了,工人们高兴地说:解放了,我们当家作主了,今后要甩开膀子大干了。刚解放那会儿,炼铁厂500多立方米的老一号高炉还在半山坡上,那里被老首钢人称为“回马坡”。冶炼强度增加后,常出现炉况不稳的情况,刚解放,很多人还迷信,说是“回马坡闹鬼”,不少人半信半疑,一时间有点人心惶惶。当时,厂党委提出了“回马坡前不怕鬼,强敌面前不服输”的口号,激励职工战胜困难。我父亲和许多工友们夜以继日奋战在炉台上,曾经连续33天没回过家,经常24小时连轴转。结果高炉的两个主要指标:利用系数突破了2.5,超过了当时苏联的钢厂,焦比降到336公斤,低于日本的钢铁公司,一举夺得两个世界第一,令国内外冶金行家震惊。这就是首钢流传至今的 “回马坡前不怕鬼”的精神。当时,我父亲还被评为全国劳模,奖品是一个小闹钟。老爷子一提这事就满脸自豪地说:“1956年3月28日,我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还一起合了影呢。”

1979年改革开放,老爷子退休了。我在父亲的坚持下,进首钢当了工人,老爷子把那闹钟当作传家宝送给了我,叮嘱我“三班倒”的时候,上好小闹钟,别误点。当时,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首钢开始对高炉进行大修改造。为加快改造速度,我们首钢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施工方法——高炉整体推移安装。简单说,就是这边拆着旧炉子,同时在不远的地方组装新炉子,最后把新炉子推移到旧炉子的位置。这种方法国内没有先例,在前苏联的乌克兰一家钢铁厂应用过一次,推移的重量是500多吨。可首钢新炉体采用30多项当时世界最新技术,炉子个儿也大,容积要从1000多立方米扩到2000多立方米,设备重量3700吨,炉体有十多层楼高,有人测算,需要20多台国内最大马力机车才能拉动。

一天晚上,乌克兰专家来了,围着新炉体转了三圈,连连摇头:这么高、这么重,上帝来了也移动不了。可首钢人不信邪,经过多次模拟试验,采用整体平移的方式,居然成功地将这个庞然大物推移了39.5米,准确到达预定位置。

首钢人赢了!55天完成大修改造,比常规工期缩短一半。那天,我和老爷子都赶到高炉前,整个工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家都拥抱在一起庆贺,老爷子更是紧紧攥着我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当天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都报道了,还说:“这是中国首次采用整体推移新技术安装高炉,是冶金建设史上的一个创举!”

北京申奥成功后,为了还首都一片蓝天,首钢开始搬迁调整,分阶段压产。老爷子朝夕相处几十年的五号高炉,第一个停产。2004年,就在老爷子临终前几天,他突然提出,要到高炉前看最后一眼。他说,过些日子高炉就要拆了,怕以后看不到了。那时他走路说话都成问题了。我们哥儿几个都劝,但老爷子非去不可。没辙,一大早,我就带着老爷子来到五号高炉下。看到了心中一直牵挂的高炉,老爷子俩眼直直的,也不说话,最后挥了挥手。

几天后,给我们讲了一辈子高炉故事的老父亲就走了。

2005年6月30日上午8时,首钢连续生产了47年的五号高炉停产。清晨,五号高炉前,人山人海,炉台上,还立着介绍我父亲事迹的展板和照片。人们冒着零星的细雨,默默地向这个新中国成立后,首钢的第一座现代化高炉做最后的道别。我代表全家,在留言簿上写下老爷子生前老叨叨的一句话:“五高炉,我的老伙伴,我永远忘不了你。”

首钢的新家曹妃甸,是个沉寂了千年的无名小岛,首钢人从此开始了建设新首钢的征程。大家知道,现在,中国是绝对的第一钢铁大国,我们的钢铁占世界总产量的36.4%,位居世界产量前十名,二到八位的产量加起来都没我们一家多。但由于技术原因,我们还没有一座5000立方米级的大高炉。“中国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高炉”。首钢人都憋着一股劲儿,抓住搬迁调整的机遇,建设中国第一座5500立方米的大高炉。

曹妃甸现场施工和生活环境非常艰苦,工人们形容曹妃甸工作、生活情况,还有一个顺口溜: 围坐帐篷中,面对蜡烛灯, 飞沙难睁眼,夜半机器鸣。 早起穿棉袄,中午汗淋胸, 水比柴米贵,买菜百里行。 奇迹何人创,小岛建筑工, 建设新首钢,煮酒论英雄。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在曹妃甸建成了世界最好的高炉,一座最棒的钢铁基地已经屹立在渤海之滨,圆了我们几代首钢人的梦想。

我父亲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到曹妃甸亲眼看看新首钢的大高炉,可惜未能如愿。2009年5月21日,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厂高炉开炉、出铁的那天,我捧着父亲的照片来到曹妃甸参加开炉仪式,我说了几句:爸爸,您看到了吗,我们有了自己最大的高炉了!

我们一家几代人,可以说亲身经历了首钢炼铁高炉生产发展的变迁,和高炉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始终把它看作亲人、看作战友。它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工业化的光辉历程,也见证了几代首钢人为中国钢铁工业和首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历史将永远铭记首钢高炉的光荣与业绩!首钢的明天会更美好!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