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陈建国:文化产业的创新与盈利模式探索(4)

 

第三个问题: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规律和三个原则”

第一,文化产品必须充分适应市场的需求。作为工作在文化产业第一线的从业者,在这么多的职业经历中,我坚信市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电视刚刚兴起的时候,乃至其后很长的一段时间,电影开始慢慢的衰落,大家觉得我能在电视上看到电影,看到这个电影故事,就没有必要再到电影院花钱去看,所以电影市场就在无形之中陷入困境。所以我们国家的电影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开始走入低谷。但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开始觉得在家里通过电视或者买一张碟来看电影和到电影院里去看电影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为当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足够的提高之后,人们开始有了好的经济基础之后,同时也有了一点闲暇,就会重视影视作品带来的感观体验,而不仅仅是了解故事内容,因而开始重新返回电影院,这就是市场规律。所以文化产品一定要顺应市场的需求,市场怎样给大家提供可以销售的产品,你就生产怎样的产品。在1997年的时候,我们拍过一个电视剧叫《为了那片净土》。我起用了孙红雷,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影视剧,但是很不巧,当时一套正在播出《大宅门》,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部电视剧。后来即使《为了那片净土》获得了长篇电视连续剧金鹰奖,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谁是孙红雷。那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人再跟我提到过《为了那片净土》,但就是《潜伏》播出之后,就这几天,好几家音像出版社都找我,要买《为了那片净土》的版权,因为观众有想看孙红雷刚刚出道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心理需求。当然不会作为欣赏但是至少会有一个好奇的心理,这就是市场。顺应市场就能得到最好的效应。

第二,文化产品要具备充分的市场流通性。文化产品因为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是满足人们深层次精神需求的产品。当然它也是人们进行消费的商品。因此,要采取兼容并蓄,吸取精华,保留个性的态度。符合市场的需要,它就能够真正的进入流通领域,如果不具备流通性的就很难进入市场。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是一场舞剧,它的流通性就比起一个电影来讲就差的多,一部电影可以制作无数个拷贝,无数个电影院可以同时播映,舞剧如果是现场演出,只能是那么一批人在现场演出,它的流通性是有限的。

在1993年到1999年的时候,当时由30家省级电视台联网播出的一档叫“南方剧场”的节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国人并没有看过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国外大片,这个节目就通过引进国外电影,然后基本上就按着中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中国人可以欣赏的方式去翻译。这个节目能够在电视台运行长达6年,就是因为我们使这个产品有流通性,可以在全国的30家电视台同时发行,同时播出。当时,做这样一部片子,成本连发行加制作加购买片子版权和翻译,200万左右,而广告收入在490万,利润非常的丰厚,所以说文化产品只有这样有比较好的流通性的时候,才能获取比较好的利润。

第三,文化产品应该具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和高水准的艺术形态。在1990年的时候,以做出版图书为主的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用报版的方式出了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读》,80多万字,是报版,就像报纸一样的排版,每一页打开可以随时看,一段一段的,这个书的左侧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都是发展史上发生过的大事记,旁边是马克思的论述,还有对马克思的评价。这样一种方式,别人看了很新鲜。《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读》它有高水准的艺术形态。所以要有这样高水准的艺术形态,高水准的思想,内容,才能够真正的吸引观众,吸引受众,吸引消费者,这是关于从事文化产业的三个基本规律。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